作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该院皮肤科示范岗让党员医护人员在服务一线立身为旗。 (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张梦石 谯玲玲
“中西协同技术”突破脑梗死的治疗困局,个体化中医外治大幅降低糖尿病足截肢风险,中西医协同智能化干预使得早期胃癌检出率提升35%……9月28日,在健康湖北纵横谈中,作为国家首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之一,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亮出中西医协同创新的“医疗名片”。该院党委书记魏力表示,身怀“技精于勤”的硬核实力,心有“德馨于行”的温暖关爱,方不负“护佑生命”的神圣使命。
一剂经方化急症
中西医协同产生“化学反应”
思:在现代社会,中药在临床中的独特优势是什么?如何与现代医学手段形成互补?
行:走进该院利济路院区,现代化诊疗大楼间,不时飘出一股中草药香,历史传承与现代医学悄然交融。自1985年挂牌全国首批“中西医结合”医院以来,已逐步形成“中医有品牌、西医有特色、中西医结合显优势”的发展理念。
在年门诊量超140万人次的皮肤科,针对常见病、罕见病和急症,中药分阶段介入。
一位女性全身反复起风团瘙痒,伴腹泻、发热、呕吐症状,按急性荨麻疹行常规治疗无法缓解。皮肤科专家依据《伤寒论》,用经方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只消1剂全身症状基本消退。
“随着医学进步,生物制剂、免疫制剂等带来治疗曙光,但有些药物会出现继发性失效,中药仍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该院科教处处长、皮肤科主任陈柳青介绍,如疱病重症期患者使用免疫制剂后产生不良反应,可用中药制剂减缓症状。
“中西医结合优势也融入快速康复中”,护理部主任王莉介绍,术前情志护理减轻焦虑,术后用艾灸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用针灸、推拿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医务处处长陈沛介绍,该院已制定150余项中医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其中,皮肤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被评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肾病科、老年病科等7个科室获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多器官芯片“精准试药”
医工交叉加速反哺临床
思:在医工交叉的浪潮下,如何推进临床需求与技术有效对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行:日前,在“医‘耀’荆楚·2025湖北省医工交叉创新发展大赛”中,该院陈柳青团队项目“高仿生血管化多器芯片的研发与应用”挺进决赛。这是武汉市属医院中唯一进入决赛的项目。
该芯片采用微流控和3D打印技术,可成功构建仿生度超80%的血管化多器官,并模拟多器官间相互作用,准确再现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机制。通过为患者个体化构建,该芯片可快速筛选有效的化疗药、靶向药及免疫治疗等,降低了“试错”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此外,由该院皮肤科牵头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病种被纳入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成为武汉市属医院唯一,这种常让患者“体无完肤”的顽疾有望获得阶段性突破。
“这些创新都是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陈柳青说,医院鼓励医务人员将患者需求、临床痛点凝练成科学问题,用“小改进”解决大困扰。眼下,该院还正组建由临床人员、设备工程师等构成的工程转化中心,通过平台建设促进医工深度融合。
亚专科数量全省领先
技术服务创新破解就医焦虑
思:在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实践中,武汉市第一医院探索出怎样的路子解决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提升患者体验?
行:始建于1927年,历经近百年风雨沧桑,如今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年诊疗量逾360万人次,年出院量近15万人次。
2018年起,该院提出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党建品牌和医疗服务品牌,从理念、技术、服务和管理四个层面先后出台服务举措200条,化解就医过程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
王婆婆失眠30年,该院神经内科睡眠医学中心实施认知行为治疗,辅以声光电磁等物理疗法,并采用神经调控的“新兴方案”,为其找回一夜好眠。
“在技术、学科建设上不断突破,更精准服务每个患者。”神经内科副主任梅俊华介绍,除睡眠与神经心理外,神经内科设置有头痛及认知障碍、神经免疫肌肉病与罕见病、中医脑病等10个亚专科。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该院坚持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完成利济路院区门诊、病区升级。院长彭鹏介绍,针对湖北省“323”攻坚行动中的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重点病种,医院加强神经内科、血液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等6个专科能力建设,细分临床亚专科,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提升患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