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在学术研究方面,对道教的兴趣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但为何日本学者会对道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呢?通过两位日本学者的研究经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首先是小柳司气太,他被认为是日本研究道教的奠基者。小柳司气太出生于1870年,1921年,他前往中国考察。初期,他专注于儒家理学的研究,但到了1923年,他出版了《道教概说》一书,正式转向道教的研究。而使他声名大噪的,是另一部关于道教的著作《白云观志》。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位于北京的白云观的历史,涵盖了从唐代到清代的方丈与道士的小传、日常生活,以及道观的宗教仪式等内容。为什么小柳司气太能获取如此详尽的资料呢?他当时就住在白云观,这是全真道龙门派的重要道观,亲身接触让他能够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另一位日本学者吉冈义丰与小柳司气太有着类似的研究经历。吉冈义丰出生于1916年,在中国期间,他也曾住进白云观。那个时期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时,吉冈义丰的研究不仅包含了道教的宗教生活,还详细记录了他在白云观的亲身体验,这些记忆成为了他《白云观访信录》的基础。这本书详细描述了道士的日常活动、工作职责、道观的清规戒律等内容,并深入探讨了白云观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至今仍被学界认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那么,为什么日本学者会将道教作为研究重点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便全面学习中国的文化。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文化不仅是他们文化的源泉,而且道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研究的对象。其二,深层的动机则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关。在二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的学术研究往往与其政治、军事需求密切相关。道教作为一种深深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宗教,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服务于侵华战争的需要,日本学者不仅研究道教的宗教背景,还在实际中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这些研究活动,表面上是学术探讨,实际上是为日本的侵略行动提供支持。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为了获得关于中国的详细情报,尤其是在文化和民情方面的研究,他们通过“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和“东亚研究所”等机构,组织开展了大量的道教研究。虽然这些研究活动确实对道教的学术研究有所贡献,但它们背后的政治动机也不容忽视。
尽管如此,日本学者对道教的研究,尤其是在白云观的亲身经历,也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影响了部分中国学者的研究思路。即便是在战争的阴影下,这些学术成果仍对道教研究有所促进,值得一定程度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