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丁楚风
鸡排哥成了“现象级”,从景德镇的街头走到全国的舆论中央,仅仅用了半个月。这位二十年如一日守在校门口炸鸡排的摊贩,如今抖音粉丝已过90万。他的不苟言笑、与顾客的“相爱相杀”、塑料袋要6块的玩笑,引来各地网友排队打卡。景德镇市有关部门出手“护驾”,文旅系统授予职衔,城管成立专班维持秩序,一时间,“鸡排哥”不仅是摊主,更像是景德镇的“代言人”。
然而,流量袭城,如风乍起,刮得快,也散得快。不能把偶然当必然,把浪花当海洋。淄博烧烤的余温还未散尽,天水麻辣烫的气味犹在,却也有不少游客感叹“过两个月就找不到入口”。如果让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向往,只寄托在一位摊主、一种食物、一句梗上,那就不是城市建设,而是情绪赌博。
流量来的时候,城市必须站稳。景德镇的反应颇为迅速——管秩序、给摊位、授头衔,甚至安排大学生当志愿者。这当然是善意,更是“护航”,可也隐约透着一丝急促:仿佛一位毫无准备的主人,突然迎来座上宾,赶忙支桌铺席,却未曾思考这桌酒宴要持续几日。
城市当然需要热点人物。但“鸡排哥”不是文旅战略,他只是一次情绪节点。依靠他走红,是好事;依赖他成长,是险事。流量来时如潮,人山人海;流量退时如水,摊位还在,恐怕热闹不再。如果城市没有准备好承接这些“意外之喜”,那流量越大,落差就越大。“鸡排哥”可以只管卖鸡排,但城市不能只指望他的出摊。
真正的考题在他之后:当直播镜头撤走,当高校志愿者归校,当访客不再排队合影,景德镇该如何让人多停一天、多看一眼?等到“鸡排哥”不再“新鲜”,还有没有另一位摊主、另一条街巷、另一段生活,同样能被游客记住?城市不怕火起来,怕的是只火一阵。
当地应该明白,鸡排是插曲,瓷器才是主题。游客并不只想吃一块鸡排,更想从这个小小的鸡排摊位背后,看见一个城市的底蕴——“鸡排哥”所在的这座城,是否有古窑的脉络、市井的秩序、生活的温暖。
“鸡排哥”有他的“规矩”:学生优惠、互动幽默等等;城市也该有自己的规矩:不赌运气,只修内功。打造一座城市的形象,不是给摊主加头衔那么简单,也不是支起直播镜头就完事。不管“鸡排哥”粉丝涨到百万还是千万,到头来,人们会问:景德镇,你除了“鸡排哥”,还有哪些美好?
今天围在摊位前的,不全是“鸡排哥”的顾客,有人来看热闹,有人觅慰藉,也有人想借此捕捉城市的温度。“鸡排哥”照常出摊,景德镇也要作答:倘若“鸡排哥”熄炉收摊,城市还亮不亮?还有没有一条街,能让八方来客慢走细品?还有没有一个地方,让人想起,这座城不全是流量?
流量可以推开城门,但流量不足以撑起城墙。“鸡排哥”值得尊重,但城市文旅的规划发展,不可只寄托于“奔赴一个摊位”。真正的信心,来自那些不火也不慌、不红也不乱的城市日常——来自干净的街道,来自厚重的文化,来自一城华灯,来自让远道而来的人相信:这里值得常来久住,而非匆匆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