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蹭院士”行为较真维权不只是钟院士个人的事,也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一次提醒。
▲年过百岁的钟世镇院士签字声明公开维权,引发社会关注。图/南方都市报 “南都健闻”
文| 柳早
101岁院士钟世镇百岁寿宴,竟遭5人冒充学生恶意纠缠?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0月11日,我国解剖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临床解剖学创始人、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倡导者钟世镇院士办公室,发来一份由钟院士手书签字并委托发布的声明,称钟院士百岁生日时被冒充学生的杨炯等5人纠缠拍摄了大量合影和视频,并在其朋友圈和工作场所等公开场合扩散,招摇撞骗企图给公众造成“师出名门、行业翘楚、学术权威”的假象。
从发布的照片中能看到,年过百岁的钟世镇院士,还要颤颤巍巍地在声明中签字,用“我”为主语向这些侵权者发出质问,那一笔一画里,仿佛都写满了愤懑与无奈。正如网友说的,院士是真被“气到了”,也由此引发了近乎全网的不满。
10月11日晚,当事人之一、广州温州商会发起人之一杨炯,则对此回应红星新闻记者称,发朋友圈本意是“对院士表达敬意,未拿相片牟利”。
但这番说辞里,对钟院士一方声明提到杨炯等人试图入场却被拒绝,随后“又采取哄骗手段冒领了五套庆典服装和纪念品等”,纠缠合影后将“这些照片和视频置顶于朋友圈和执业场所”,却全无提及,明显避开了核心问题,难以让人信服。
毕竟,杨炯的身份,既是一名主治医生,同时也是广东肝病研究所和广州某肝诊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因此,钟院士的较真维权很有必要。这不仅是捍卫自己的名誉,也是对广大患者负责。如若任由营利性诊所大摇大摆“蹭院士”,很可能导致患者认知出现偏差,从而错过及时的、真正有效的治疗。
所以,钟院士维权也向社会传递了警示意义:学术名誉不仅属于个人,也是社会信任链条的一环。支持钟院士维权,是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讨回公道,更是守护患者安全与公共信任的必要之举。
当然,客观上也要看到,这种维权似乎颇为不易。从声明可以看出,事件发生于一年前,在长达一年的追责中,钟院士却并未如愿得到“赔礼道歉”,才不得已有了这次声明。
事实上,这也并非个例。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不少学者都曾遭受过类似侵权之苦,维权之路也充满艰辛。比如,2024年年底,医生张文宏就被AI换脸带货,也只能颇为无奈地称,“多次向平台投诉,但屡禁不绝”。
这些情况都有类似之处:知名人物的精力是有限的,但侵权者无论是数量还是手段都在不断翻新。因此,人们支持当事人维权,但公共力量也应当适时介入。
比如,在钟院士的案例中,相关部门也不妨以院士一方的指控为线索,深入排查是否存在冒名学生,借用院士名义从事虚假宣传、非法行医等情况。一旦查实,就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与此同时,医疗机构所在的行业协会、执业监管部门以及网络平台,也应主动作为,建立更高效的举报与溯源机制。比如,行业协会可以设立“黑名单”,将存在假借专家名义行医、宣传的个人或机构纳入公开通报范围,并与执业资格审查挂钩。
而且,鉴于现在大量广告、宣传信息都发布于网络,平台也应强化信息排查,对于可能冒用名义的情况及时标记并处理,降低被侵权者“自行取证”“自行举报”的时间精力成本等。
此事中,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杨炯声称,“肯定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我自身的名誉”;钟世镇院士办公室在声明里也表示,“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通过法律程序,厘清事实,定分止争,或许也是解决这类事件的有效路径。
要明确的是,此次针对“蹭院士”行为较真维权不只是钟院士个人的事,也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一次提醒:只有让每一次欺骗都付出代价,让每一次造假都无处遁形,公众对医者和科学的信任才能被牢牢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