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荆楚欢歌。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在武汉正式开幕,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折射出湖北从地理要冲向文明枢纽的深刻转型。现场分享的三个故事,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发展成就的展示,更是一种区域发展范式的创新思考。
昔日的湖北,“九省通衢”是刻在基因里的地理禀赋,长江黄金水道与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成就了“货到汉口活”的商业传奇。如今,这里的“通衢”早已超越物理维度,正在被赋予全新内涵,鄂州花湖机场的货运航班直飞欧洲,中欧班列将“光芯屏端网”的精密组件源源不断送往北欧市场,一条条“空中丝路”“数字丝路”正在重塑时空格局。货物流动催生知识流动,地理节点升级为创新节点,湖北正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将人才流、数据流、技术流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让传统交通优势升华为配置全球资源的战略支点。
从“通衢”到“通商”,是逻辑的必然延生,也是第二个故事的精髓。倘若没有蓬勃的商业活力,枢纽便只是过境之地而非价值创造之所。观察湖北与北欧的合作,我们发现这已超越传统的互补性贸易模式,北欧的低碳技术与湖北的新能源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产生的不是简单的技术转让,而是共同研发的创新火花;湖北的智能制造方案向北欧企业转型的流动,形成的是跨越大陆的产业协同网络。这种“通商”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基于共同创新、共享价值链的深度合作。未来的全球经贸关系,将越来越多地以创新共同体为载体,参与者既是价值分享者,更是价值创造者。湖北的实践表明,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经贸往来的最高境界在于文化与理念的相互浸润。北欧的设计美学与荆楚文化的浪漫瑰丽,看似风格迥异,却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质上心意相通。论坛本身就是一个文明互鉴的舞台,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共同探讨绿色转型、数字未来的时代课题。这种“通融”展现着湖北拥抱世界的开放姿态,彰显着不同文明在相互欣赏中激发的创造活力。湖北不仅要成为商品和资本的交汇点,更要成为思想与文化的交汇点,在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人类共同议题上,贡献独特的智慧与担当。
长江的波涛与波罗的海的海风在武汉相遇,三个故事,三重境界,清晰地勾勒出开放自信的湖北践行,以“通衢”之基,成“通商”之实,达“通融”之境。这不仅是湖北一省的发展叙事,更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实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付先宇(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