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这稻菽飘香、充满丰收喜悦的金秋来到田间,听到老乡们讨论最多,也最关心的事情,依旧是粮食的收成和卖粮的收入。
种粮收益如果上不去,不仅让农民伤了心,挫伤他们种粮的积极性,还会导致非粮化和耕地撂荒等问题。种粮增收是绝对不能回避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将粮食收益拉上去,千方百计推动种粮农民增收,不仅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解增收难题,要先稳定产量。而粮食要丰产、稳产,关键在一个“良”字。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良田配良种,“本”“源”并重,才能多产粮,产好粮。
记者近日在四川多地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通过良种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五良融合”等方式,成功让单产大幅增加,进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更关键的是,一个“良”字还让粮食从量多向质优转变,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粮、特色粮的需求。
粮田变良田,首先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防止耕地撂荒,将铁规矩立起来,保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扎扎实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执行田面平整、灌排通畅、道路通达、土壤改良等硬指标,才能有真正的良田。要特别注意的是,良田不是一建了之、一选就完,要有人管,管得好,避免出现“建得快、荒得快”。
有了良田,还要在里面装上良种这个“芯片”。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抓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当家品种迭代;加快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把分散各地的“土种子”收集好、保护好、利用好,丰富育种材料库;聚焦生物育种、智能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突破高产、优质、抗病、耐逆等关键基因,加快迭代育种技术。在追新品的同时,也要保特色,让每粒种子都有破土生长的“底气”。
(本报评论员高健钧)
上一篇:太原市委书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