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国考新政的人都在说,这简直是给 35 岁以上职场人递了把 “破局钥匙”。
2026 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公告里,报考年龄上限直接从 35 岁提到 38 岁,应届硕博更是能放宽到 43 岁。
要知道 “35 岁门槛” 在就业市场里卡了快 30 年,现在国考带头松口,不光想考公的人有了新机会,整个职场的年龄偏见说不定都要跟着变。
国考带头发力,年龄限制放宽 3 岁成定局
2026 年国考公告是 10 月 14 日正式发布的,里面明明白白写着报考年龄范围。
一般报考者得在 18 周岁到 38 周岁之间,出生时间得是 1986 年 10 月到 2007 年 10 月这段;
要是 2026 年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年龄能再放宽,43 周岁以下都能报,也就是 1981 年 10 月以后出生的都符合条件。
跟之前比,普通报考者的年龄上限从 35 岁涨了 3 岁,应届硕博从 40 岁也涨了 3 岁。
这不是随便改的,是跟着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来的,也是为了让更多有经验的人能进入公共部门。
多地早有试点,地方公考、事业单位先探路
其实在国考出新政之前,今年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试放宽年龄限制了。
今年 8 月,上海发布的 2025 年度执法类公务员招录公告里,报考年龄就定在了 18 到 38 周岁,比原来的 35 岁上限多了 3 年。
四川的眉山和遂宁,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时,也把年龄放宽了,本科学历的能到 38 周岁以下,研究生学历的能到 43 周岁以下。
山东、新疆、贵州更灵活,部分事业单位岗位直接把年龄上限提到 45 周岁,让一些有多年行业经验的人也能报名。
这些地方的试点不是孤立的,跟国考这次的调整形成了呼应,相当于给全国的公职类考试打了个样,证明放宽年龄限制是可行的。
新增案例:浙江、广东近一个月再推新举措
近一个月,也就是 2025 年 8 月中旬到 9 月中旬,又有两个省份跟进了年龄放宽政策,都是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的。
浙江在 8 月底发布了 2025 年下半年省属事业单位招聘公告,里面明确,对于 “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岗位”,比如高级工程师、临床主任医师这类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岗位,年龄上限直接放宽到 48 周岁。
有个杭州某三甲医院的内科主任岗位,要求有 10 年以上临
床经验,之前因为 35 岁门槛招不到合适的人,这次放宽到 48 岁后,不到一周就收到了 23 份简历,其中有 5 个人是 40 到 45 岁之间的,都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还带过重点诊疗项目。
广东则在 9 月初出台了乡镇公务员专项招录计划,针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教育帮扶这类岗位,年龄限制调整为 “18 周岁以上、40 周岁以下”。
湛江某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岗位,主要负责指导农户种热带水果,之前 35 岁上限时,来报名的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实际种植经验;
这次放宽到 40 岁后,有个 42 岁的候选人,自己在家种了 15 年芒果,还帮周边农户解决过病虫害问题,面试时当场就被考官夸 “接地气、能干事”。
“35 岁门槛” 的过去:从筛选标准变成隐形壁垒
回溯历史,“35 岁门槛” 最早是 1994 年中央国家机关第一次招考公务员时定的,当时写在《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里,主要是为了选拔年轻人才,符合当时的人才需求。
2007 年制定、2019 年修订的《公务员录用规定》,也延续了这个年龄限制。
后来,不光公务员考试,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甚至很多民营企业都开始用 35 岁作为招聘的 “隐形线”。
时间一长,35 岁就成了职场人的一道坎。
不少 35 岁以上的人,工作经验刚好丰富,能力也到了成熟期,却因为年龄问题,找工作时屡屡碰壁,想转行进体制内更是没机会,只能面临 “职业寒冬”。
政策背后的考量:响应国家号召,破解就业矛盾
这次国考放宽年龄限制,不是偶然的,是跟着国家政策走的。
2024 年 9 月,中央出台了促进就业的 “二十四条” 文件,明确要求 “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
从现实角度看,35 岁到 45 岁的人群,正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要养家糊口,也是消费市场的主力;
对企业和单位来说,这个年龄段的人有经验、够稳定,能快速上手工作。
而且现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人口结构也在变化,充分利用这个年龄段人群的劳动力,既能解决用人单位缺经验人才的问题,也能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国考放宽年龄限制,是打破职场年龄偏见的好开头,地方上的跟进和新增案例,更让 35 + 职场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机会。
虽然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还需要更多配套措施,比如建立看能力不看年龄的评价体系,但至少现在,“凭实力找工作” 的方向越来越明确了。
相信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以后会有更多人不用再为年龄发愁,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价值,就业公平的日子肯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