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童辉 孙国严)10月22日,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城市污水治理是民生之基、生态之要。2025年以来,老河口市紧扣“办好民生十件实事”部署要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设备更新、管网改造、易涝点整治三大攻坚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城市污水治理效能和排涝能力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型城市,用实干交出一份成色足、温度高的民生答卷。
科技赋能,筑牢治污“硬支撑”
走进老河口市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正忙着对刚完成升级的15台套设备进行调试,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作为污水治理工程的核心环节,30台套老旧设备智能化改造已完成过半。“此次升级采用国内领先的一体式刚玉微孔曝气器技术,污水处理效率提升30%以上,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改造后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能耗降低25%,每年既可节约运营成本,又可新增节能量11.12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72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文明施工,畅通城市“毛细血管”
万福街雨水管道新建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和定向钻机竞相轰鸣作业,一场“开膛+微创”式的管网改造正有序推进。需要开挖的道路作业段全部用标准化围挡进行封闭施工,降尘措施到位、警示标志配齐、文明提示醒目,严格控制施工时间,最大限度减少扰民。在交通流量较大的路口,施工方摒弃传统开挖模式,采用非开挖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我们运用BIM技术构建地下管网数字孪生系统,能精准避开燃气管线、通信电缆等障碍物,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项目负责人指着3D建模图说。目前,6500米新型HDPE双壁波纹管已铺设完成,这种管材抗腐蚀、寿命长,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管网渗漏问题。
精准施策,破解“城市看海”难题
针对城区11个易涝点,老河口市创新实施“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在光化大道铁路桥下,新安装的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显示水位数据,2000立方米蓄水模块与3台大功率排水泵协同发力,使该区域排水能力提升至每小时3000立方米。面对个别施工受阻点位,项目团队72小时内完成3套替代方案论证,通过调整管网走向、增设临时泵站等措施,高效破解施工瓶颈。“以前下暴雨就提心吊胆,现在终于不用踮着脚过水了。”周边商户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真实获得感。
协同攻坚,跑出民生工程“加速度”
为确保工程年底前全面完工,老河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立日调度工作机制,联合环保、城管等部门成立专项指导组,形成攻坚合力。项目推进中,创新采用“分段验收、并行施工”模式,将整体工期压缩15%;同时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确保材料设备48小时内进场。目前,3个标段同步推进,200余名建设者奋战一线,掀起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
智慧引领,构建长效治理新格局
工程实施过程中,老河口市同步推进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在关键节点部署100余个物联网传感器,实现雨污水管网液位、水质、流量实时监测。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可提前48小时预警内涝风险,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方案。
如今,从设备轰鸣的污水处理厂到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从智慧大屏的动态数据到市民脸上的灿烂笑容,老河口市正以污水治理效能提升为笔,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这项总投资2.3亿元的民生工程,不仅让城市“血脉”更畅通,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城因水美、水城交融、安全畅达”的美好生活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