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竞恒 通讯员 黄红波 张忱 杨园
10月21日下午,武汉市青山区青山正街,一位温婉的女生静坐在台阶上,周围簇拥着端“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咔嚓”快门声此起彼伏,有人不禁感叹:“这里太出片了!”
在她的身后,水泥台阶和红砖墙散发着老工业区的年代感;墙壁上的涂鸦和精心布置的绿植,又洋溢出青春的气息。今年9月,这条承载着青山厚重记忆的老街,经过更新,重回大众视野。
10月18日—19日,在武汉举办的第九届城市更新大会上,公布了全国城市更新十佳优秀案例,青山古镇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成功入选。
改造后的青山正街街口。
明清时期,依托长江码头,这条仅两百余米的街巷,一跃成为商贸枢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武钢建设拉开序幕,它与不远处的新民街一同成为青山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这里于2014年被列入棚改计划,居民陆续迁离,喧嚣渐归平静。2023年,武汉市启动“城市更新年”,青山古镇片区迎来转机。
青山正街改造前。
保留文化记忆是改造的初心。街道工作人员走进街巷,系统梳理出“雨天积水、夜间摸黑、管线杂乱”等问题,最终摒弃大拆大建,确定“修旧如旧”的更新路径。
如今漫步街上,清代石板路被悉心保留,青石缝隙兼具排水功能;老旧管线全面入地,重现清朗天际线。建筑的原始肌理与材质特征得以延续,铁铺招牌、砖墙木门等细节被一一修复。
“青山人民对这些老建筑有深厚感情,我们选择让它们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呈现。”湖北汉青文化科技集团总经理唐衡介绍道。设计师还将原有的二层走廊连通,形成一条可俯瞰整条街的空中廊道,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观景视角。
沿街而行,咖啡馆、餐馆、射击馆等休闲业态错落分布。一家名为“MuJin”的咖啡馆凭借“森系”装修风格和文艺氛围,开业即成为“网红”,在大众点评上占据青山区咖啡好评榜首位,吸引不少市民从汉口、汉阳专程“跨江打卡”。点一杯咖啡,坐在窗边享受慢时光,成为许多年轻人探索老街的新方式。
65岁的张明祥站在街口感慨:“依旧能看到老街的影子。”在这里留下美好童年记忆的他,怀念从前江堤边摆满的竹床,以及“麻烘糕”和“臭瓜皮”等传统小吃。青山区青山镇街公管办负责人徐验兵表示,后续计划将这些老店重新开办,“学习他们的手艺,让记忆中的烟火气传承下去。”
与此同时,一套“政府辅助+企业运营+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从延时收运垃圾、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到支持市集、节庆等文化活动,市容秩序与商业氛围得到双重提升。面对游客“停车难”问题,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新建2处生态停车场,新增170余个停车泊位。10月21日,青山区城管局在此举办了一场“门前三包”星级评定和表彰活动,吸引了众多商户主动参与,旨在培育街区内生文明。
据介绍,青山正街还将建设以武钢历史为脉络的沉浸式剧场,让老街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