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当不一样”到“季季有希望”
一对教授夫妇与农户的“增产增收”日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秦发 张泽牧
带上太阳帽、背起帆布包,刘湘林、付艳华夫妇一脚踏进农田里。这样的生活,两位教授已过了8年。
他们是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授、宜昌市市管优秀专家,付艳华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他们将课堂搬到田间,近三年在宜都、长阳等地设立6个专家工作站,让科技成为农户手中最可靠的“农具”。
重阳节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两位教授深入田间地头。
从“杂货铺”到“精品店”
“农业创业,有人说是‘年年都上当,当当不一样’,现在是‘季季有希望’。”10月17日,宜都市乡韵家庭农场负责人曾勇感慨。
他的农场像个“百果园”,五十多个品种曾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烦恼。过去没有系统理论指导,他全靠自己摸索和零散的网上知识。“感觉从小学生到了大专水平,一实践发现还没毕业。”他说,比如桃树的“Y字形”整形,看似学会了,一下手,下面的枝条又死光了,“反复试错,消耗资金与时间,更磨损信心。”
2024年初,宜都市科协牵线,刘教授的工作站在他的农场落地。刘教授走进果园,一眼洞穿症结:火龙果植株密不透风,间距仅10到20公分。他指导进行疏植实验,对于整不好的桃树,他现场操剪示范,结出的果子硕大饱满。
他还带来了颠覆教科书的理念。“所有教科书都说果树要落叶后修剪,我提出要在采果后就进行第一次修剪、落叶前第二次修剪。”刘教授解释,这能让留下的枝条独享养分,避免无效消耗,正计划将其整理成基层农户看得懂、学得会的教材。
从“老把式”到“新农人”
午后,宜都市枝城镇松木坪镇袁家套村,阳光洒在金色稻浪上。种植大户袁邦喜的五百多亩水稻迎来成熟期。
规模化种植之初,袁邦喜也曾深陷困境。教授的到来,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水稻的前季作物是油菜,原来老办法,高密度种植油菜,每亩为3万株左右,不仅浪费种子,幼苗长得弱,间苗又费工。通风透光不好,落花落果严重,病虫害也重。一位社员说:“教授指导我们进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结果为:在宜都的立地条件下,每亩种植1.7万株油菜产量最高,这一改进节约了种子成本,提高了产量。“
每到水稻、油菜播种插秧的关键时期和病虫害高发期,付教授都会及时出现在田间地头做技术指导。
从“叩门求助”到“科技扎根”
10月14日,秋雨潇潇,记者随教授夫妇驱车5小时抵达长阳资丘镇。返乡青年田太首、王菲菲的酱菜车间里,刘湘林仔细检查小包装酱菜二次发酵问题,发现灭菌时间不足,当场调整参数;品尝土家麦子酱半成品后,夫妇俩带走样品回实验室分析,助力产品升级。
今年3月,田太首夫妇辗转敲开教授家门,恳请指导非遗酱菜开发。付艳华当即回应:“看来要设第6个工作站了。”此行他们还走访柳松坪村王玉琴家,指导大棚西红柿尾菜蚜虫防治,避免病毒病蔓延。
走出车间,刘湘林、付艳华夫妇辗转1个多小时,来到海拔1400米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柳松坪村三组的王玉琴家,一下车他们直奔塑料大棚查看西红柿尾菜,刘湘林、付艳华夫妇当即对秋季防治蚜虫、预防明春病毒病提出了意见。
尾菜,就是时令过后仍在地里的西红柿、辣椒、萝卜和黄瓜等蔬菜,因数量不多、渠道不畅,以前都烂在地里。
当地一位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家12亩地全种的是高山蔬菜,如今每亩地的尾菜可增收约500元,一年下来全家增收6000元。
付艳华(左一)在宜都市枝城镇松木坪镇袁家套村指导水稻种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摄)
刘湘林(右)在宜都市乡韵家庭农场指导火龙果种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