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十五五”12项战略任务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位居第一 。观察者普遍认为,这释放出鲜明信号: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回望近现代史,世界主要大国的崛起与繁荣,无不依托于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反之,一旦出现脱实向虚倾向,国家发展往往陷入困顿。曾经靠着实体经济崛起的英美等发达国家,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纷纷折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实体经济萎缩导致的产业空心化。近年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英国强调要“重新工业化”,德国则忙着推动“工业4.0”,老牌经济体不约而同的选择,说明稳定壮大实体经济是各个大国的发展共识。
再看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对于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面对列强环伺、围堵封锁,我们在粮食生产、纺织加工、石化冶炼、机械制造等领域,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坚定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此为核心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全国人民克勤克俭、自力更生,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建起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工业门类,也让这个新生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立住了脚跟。一路走来,可以说中国始终将实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这也是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根基。
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越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而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离不开制造业,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年,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每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均超30万亿元。目前,中国已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拿下世界第一。今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加快恢复,同比增长达3.2%,为去年8月份以来各月累计最高增速。正是因为手握这些实打实的成果,中国经济才底气十足、朝气十足。
实体经济的战略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放眼未来,中国要在不确定性更大的环境中,顶住打压遏制走好自己的路,更得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要有“心无旁骛做实业”的定力,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应当看到,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以及确定的政策环境。但也要承认,一些实体经济领域仍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问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产业质量效益不高、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等矛盾亟待破解。当此之时,实体经济如何突围制胜?
“我国的工业发展,过去是靠一榔头一锤子地敲,今天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回顾历史,科技创新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带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跃迁,尤其是某些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有可能从根本上重塑国际竞争格局。可以说,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的关键时期。国际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就越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实体经济赋能,使之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转型跃升的“动力源”。
目前来看,传统产业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低端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强技术攻关,便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同时,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去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才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让新兴产业“小树成森林”,让未来产业“新芽快破土”,当各项产业增长动能叠加、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座也会愈发坚实。
“实业兴国,实干兴邦,扎扎实实地干,实现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的二十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做强做大实体经济,这将成为中国赢得未来的底气,也将成就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
撰文:杜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