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月报数据显示,仅9月全国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8640起,其中违规收送名贵特产、违规吃喝等“小节”类问题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总数的七成以上。通过数据体现部分干部仍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只要“大节”不亏,“小节”无碍,把收受一点“土特产”、接受一次“人之常情”的宴请当作小事。殊不知,作风建设无小事,“小节”不守,“大德”必亏。正如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所指出的,那些“半推半就”收下的“小心意”,终将让“小管涌”沦为“大塌方”。能否在细微之处保持警醒、守住底线,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纯度、作风成色的“第一道防线”。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之室,焚于隙烟。”古人的智慧早已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任何宏伟大厦的崩塌,往往始于最微小的疏忽。在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中,这个“蚁穴”和“隙烟”,就是党员干部日常言行中的“小节”。当前,少数干部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只要“大节”不亏,“小节”无碍,把收受一点“土特产”、接受一次“人之常情”的宴请当作小事。殊不知,作风建设无小事,“小节”不守,“大德”必亏。能否在细微之处保持警醒、守住底线,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纯度、作风成色的“第一道防线”。
“小节”是腐败堕落的“缺口”,必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纵观近年来查处的种种案例,许多“落马”干部的堕落轨迹,无不是从“小节”失守开始的。“破法”无不始于“破纪”,而“破纪”又往往源于日常作风的松懈。一顿饭、一瓶酒、一张卡、一次“下不为例”的通融,这些看似微小的“人情往来”,实则是包着糖衣的“炮弹”,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围猎”。当干部在“小恩小惠”面前放松了警惕,就等于在思想的堤坝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贪欲的洪水便会乘虚而入,最终冲垮理智的“大堤”。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抓早抓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这既是对干部的严管,更是厚爱,是防止“好同志”沦为“阶下囚”的最有效手段。
“小节”是党性修养的“镜子”,必须“慎独慎微”、表里如一。“小节”最能反映一名干部的真实品行和价值追求。一个在台前大讲廉洁、台后大搞特权的干部,其“大德”早已名存实亡;一个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在生活中追求奢靡的干部,其初心也已蒙尘。真正的党性修养,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的抉择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无人监督的独处时。是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还是当作服务人民的责任?是对群众的“小事”漠不关心,还是饱含深情、积极解决?“小节”这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将“慎独慎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细微之处筑牢思想防线,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以“表里如一”的品格赢得群众的真心信赖。
“小节”是干事创业的“基石”,必须“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作风问题与事业发展息息相关。一名干部如果“小节”不修,生活作风、工作作风上“跑冒滴漏”,就难以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顶天立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仅看干部怎么“说”,更看干部怎么“做”。干部在“小节”上的严谨自律,会潜移默化地转化为群众的向心力和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反之,在“小节”上的放纵懈怠,则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成“大德”者,必先修“小节”。我们党的事业,正是由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在各自岗位上一点一滴的扎实工作、一丝不苟的廉洁奉公汇聚而成的。只有从“小节”做起,日积月累、善作善成,方能筑牢事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深刻认识到,“小节”连着“大德”,“小事”关乎“大局”。必须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在点滴“小节”上涵养清风正气,在持之以恒的修炼中铸就“金刚不坏之身”,以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过硬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新时代的目标任务贡献坚实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宇旺(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