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一】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近来不断加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11月5日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其清算系统的可结算货币名单,允许全球航空公司与航空供应商以人民币进行结算。
根据IATA的声明,人民币结算将于12月正式启用,试运行阶段已顺利完成。本月开始,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和厦门航空公司将率先试点人民币结算。
目前,IATA清算平台支持七种主要货币结算:美元、欧元、英镑、瑞士法郎、新加坡元、澳大利亚元和日元。该平台为全球581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其中包括33家在华运营的中外航空公司,去年处理结算金额高达638亿美元。
“这是中国航空运输业的一个积极进展。”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孙玉权在声明中表示,IATA新增人民币结算选项可以避免高成本和多重货币兑换,加快结算速度,并降低汇率风险。
据香港《南华早报》6日报道,丹麦丹斯克银行(Danske Bank)首席分析师兼中国经济学家艾伦·冯·梅伦(Allan von Mehren)指出,此举显示出中国正“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他还提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期首次直接表态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表述较此前“稳慎扎实”的官方用语更为积极。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已是被纳入中国“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性举措”。
潘功胜10月24日在央行党委会议上强调,将稳步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拓展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有序深化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南华早报》称,这些表态是中国政策语言上的重要转变。
冯·梅伦认为,在美国金融制裁风险和美元体系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寻求全球影响力的新空间,“美国胁迫、欺凌的外交政策疏远了许多国家”,中国正迎来一个推广人民币的战略窗口期。
“这为各国进一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提供了动力,也为人民币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崛起创造了机会,”他说,“我认为,IATA将人民币纳入结算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又一块里程碑式基石。”
今年以来,从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上线试运行到与印尼央行共同启动双边交易本币结算(LCT)框架,到与欧洲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再到11月3日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5)》,2024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6%;2025年上半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4.0%。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从重点地区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使用取得积极进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与东盟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8.9万亿元,同比增长50.7%,保持较快增速。多家东盟国家央行表示希望了解投资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途径,近80%的受访机构表示目前正在使用人民币进行业务结算。
中国与中东地区间2024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快速增长。中资银行积极在中东国家布局设点,5家国有大型银行在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海合会国家合计设立了14家分支机构或代表处。
中国与欧洲人民币跨境使用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24年,中欧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8.9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欧央行及部分欧盟成员国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也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从2018年底的2.07%上升至今年9月的3.17%,去年7月一度达到4.74%的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