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奶皮子糖葫芦”刷屏社交平台,紧接着,“固体版杨枝甘露”又接力成为新晋顶流。表面看,这只是两种新奇小吃的偶然走红,但细究其背后逻辑,不难发现一场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食品行业的“次元壁”正在瓦解,而消费者,正成为这场变革的真正导演。
无论是奶皮子糖葫芦里清晰可见的厚奶皮,还是固体杨枝甘露中粒粒分明的芒果与西柚粒,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把真材实料直接摆在消费者眼前。在添加剂、预制菜引发普遍焦虑的今天,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呈现方式,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一种安心的消费体验。真材实料是底线,但如今,它已从品质基础升级为营销核心。当消费者能亲眼看到、亲手触碰到原料,信任感便自然建立。这提醒品牌,“透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奶皮子糖葫芦和固体杨枝甘露的爆火,本质上是消费者对单一味觉体验的厌倦,以及对多元口感碰撞的渴望。奶皮的醇厚与糖葫芦的清脆、杨枝甘露的液态记忆与固态惊喜,这种跨界融合,已超越味觉本身,成为一场感官实验。消费者不再只为好吃买单,更在为新奇体验付费。当品牌还在纠结下一个爆款口味时,用户早已用行动投票,把场景价值、文化价值纳入消费决策,食品不再只是果腹之物,而是社交货币、情绪载体,甚至是身份认同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产品的走红路径高度相似,先由小众市场、用户自发创意发酵,再被品牌迅速捕捉、规模化复制。这背后是一个关键趋势,消费者正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直接参与产品定义。他们比品牌更懂自己的需求,也更敢于打破品类边界。而品牌要做的,不再是闭门造车式的研发,而是保持对市场敏锐的“嗅觉”,学会与用户共创,甚至主动“留白”,鼓励消费者成为产品创新的合伙人。
奶皮子糖葫芦是草原风味与街头小吃的融合,固体杨枝甘露则是饮品与甜品的形态转换。它们的跨界属性,揭示了一个更宏大的趋势,食品行业正从“品类割据”走向“生态共融”。奶茶可以变成蛋糕,火锅可以化身零食,地方特产也能转身为时尚甜品……在这场融合中,品牌的竞争维度已从口味、价格,升级为跨界整合能力、文化叙事能力,以及对消费场景的精准捕捉。
奶皮子糖葫芦和固体杨枝甘露的走红,或许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所代表的趋势却将长期存在,消费者要安心,也要惊喜;要品质,也要体验。对品牌而言,原料是信任的起点,但绝非终点。唯有将原料优势转化为场景价值、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毕竟,当食品行业开始“拆墙”,固守边界的品牌终将被浪潮淹没,而敢于共舞者,才有机会定义下一轮风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长姣(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