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跨越山海重返祖国怀抱。
从西周晚期的丰邢叔簋到战国的长沙子弹库帛书,从圆明园的汉白玉石柱到北朝至隋的彩绘贴金浮雕石床前档,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国宝,历经颠沛流离最终归乡。文物归乡不只是器物的回流,更是文化根脉的接续、民族尊严的彰显,是国家复兴路上最动人的文化注脚。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回归的国宝都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帛书,其《五行令》《攻守占》的文字记载,为研究先秦思想与军事文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佐证;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涵盖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直观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艺术审美与生活智慧;西汉带盖铜钫精湛的铸造工艺,见证了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与汉代手工业的鼎盛。这些文物历经盗掘、流转的磨难,依然保留着中华文明的印记,它们的回归让我们得以更完整地拼接历史碎片,触摸文明的温度。
回溯历史,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战火纷飞中,无数国宝在劫掠与盗掘中流失海外,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愈合的伤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我们不再被动失语,而是主动构建起完善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体系,通过法律诉讼厘清权属,借助国际合作搭建桥梁,依托民间捐赠凝聚力量,多措并举让越来越多流失文物有了回家的可能。这种追索不仅是对历史正义的伸张,更是对“文化主权”的捍卫,彰显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与担当。
每一次文物回归,都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通过文物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文物回归的社会共识不断形成。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支持文物追索工作,让一次次文物回归成为民众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彰显着中华儿女守护民族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坚定决心。在互联网上,海外留学生用微短剧的形式,采取“文物拟人化”的表达,讲述海外文物漫漫回家路。成千上万的网友留言:“希望家国永安,期待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都能早日回家!”文物的回归不仅是物质实体的归来,更促进文化自觉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国宝回家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起点。更加注重回归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以专业技术守护文物的物理安全与历史信息,留存好文明的物质载体;也通过创新展览、数字化呈现、跨界传播等方式,让文物走进大众生活,让其中的文化密码、精神内核被感知、被认同,守护好有形的文化遗产,让无形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传承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