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余瑾毅 通讯员王紫
11月8日,2025心血管代谢与泛血管疾病多学科学术大会在武汉东湖宾馆召开,并成立中欧心血管代谢相关疾病专家协作委员会。来自国内外心血管代谢与泛血管疾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医务工作者汇聚一堂,展开跨学科、跨国界的深度对话,以期共同破解心血管代谢与泛血管疾病的防治难题。
本次大会由湖北省预防医学会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心盟心血管代谢健康研究院联合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提供技术指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欧洲心脏病学会前任副主席、塞尔维亚科学院与艺术学院院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医学中心Petar M. Seferović教授,以及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细胞与转化生理学系主任、圣约瑟夫医院分子与实验心脏病学系主任、心脏代谢科学与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德国心脏病学会心肌功能与能量学工作组主席Nazha Hamdani教授等国内外权威专家参加了会议。
从“单病种”到“全血管” 全球挑战催生防治新范式
中欧心血管代谢相关疾病专家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恺介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三大死因之首,占全球总死亡的35%以上。近年来,心血管代谢疾病以及泛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每两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不少是冠心病、心梗等患者,代谢异常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过去14年间,中国以糖尿病为首的代谢异常患者数量增加了19倍,加之东方人的遗传背景,使国人比欧洲人更容易发生代谢异常。此次大会旨在打通防治的上下游,借他山之石,优化对此疾病全程管理。
“传统心血管医学的‘单器官诊疗’模式,已难以应对代谢异常与血管病变交织的复杂挑战。”葛均波介绍,在传统医学中,由于血管疾病长期以来被分散在多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被视为独立病种,各个学科往往独立进行研究,这种分散的研究模式限制了对血管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究,同时也阻碍了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但泛血管理念揭示出,这些疾病本质是代谢异常与血管损伤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这要求医学摒弃“头痛医头”的线性思维,转而构建多维动态模型——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单细胞测序数据,解析炎症因子在血管不同节段的梯度分布,揭示从微血管病变到宏观动脉粥样硬化的演进规律。“泛血管理念”核心在于将人体血管网络视为一个动态互联的“生命循环系统”,而非孤立的心脏、脑部或外周血管病变。
“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心血管代谢和泛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成立中欧心血管代谢相关疾病专家协作委员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葛均波表示。
传统的“病从口入”的观点,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看来,在该疾病领域并不成立。张运通俗地解释,年轻人怎么吃,都很少生病,但60岁以上的老人“管住嘴、迈开腿”还是会生病,这就是代谢出现了异常。他在分享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研究进展后,善意提醒中老年人每年体检,关注代谢指标。
病例多技术强 武汉或成全球心血管研究“试验场”
作为中欧心血管代谢相关疾病专家协作委员会欧方代表,Nazha Hamdani教授坦言,近年来,心脏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已经从“控制指标”转向“调控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如今,一系列新的药物疗法和心肾保护药物能够在部分肥胖高危人群中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症状。核心挑战在于个体差异,因此,首要任务是精准预防,识别高风险人群,了解疾病的驱动机制,并及早干预,防止疾病进展为心力衰竭。
在参观了武汉大学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后,Nazha Hamdani说,武汉人口众多,突出优势在于庞大的临床量和多样化的病例类型,这为疾病分型研究以及快速、务实的临床试验提供了理想条件。同时,武汉拥有高水平的导管介入和心律电生理团队、先进的影像技术以及实力雄厚的心脏外科。从实验室到临床,武汉可为多组学和人工智能驱动的风险分层研究注入了强大动能。加上完善的生物样本库体系和区域协同的医疗网络,能够高效开展多中心研究招募,武汉已形成了一个将科研理念快速转化为临床成果的独特生态系统。
湖北心脑血管死亡率五年连降 家门口筑牢“健康防线”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我省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处境正在好转。
2021年,我省启动实施了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方案,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大会上,省卫健委负责人张全红介绍,五年来,“323”攻坚行动坚持“防、筛、管、治、研”一体推进,全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2019年的236.6/10万降至2024年的179.3/10万;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降至45/10万。
在百姓家门口,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单位达1404家,基层卫生院成功心梗溶栓3000余例,均位居全国第一。D2W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病变血管的时间间隔是胸痛中心救治效率的关键指标,目前,我省该时间间隔已压缩至64.7分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还构建起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精准干预管理和“三高”共病人群同质化管理模式;构建立体式、网格化心血管病防治闭环,打通了心血管慢性病防治“第一公里”和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