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太子坡的一柱十二梁建筑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萧颢 刘子靓 马星翔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黄忠 李晓梦 李梁玉 通讯员葛钊煜)“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明代诗人洪翼圣笔下的武当山,不仅风景绝美,更隐藏着跨越600余年的应急安全智慧。11月11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创新打造的新媒体节目《穿越古今的应急智慧》播出,通过四路主播的视角,带领观众开启一场穿越古今的探秘之旅,揭秘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安全宝典”。
在武当山太子坡第一道山门前,湖北应急科普讲解员何宇与武当山世界遗产管理中心项目负责人龙晨琛,带网友领略了“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四大奇景。五云楼内的“一柱十二梁”,通过榫卯节点的摩擦、滑移、挤压等方式耗散能量,利用整体韧性避免结构性破坏,展现了古人“以柔克刚”的抗震智慧。
现代科技同样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AI视频监控系统能自动识别火点和火源,并自主报警和警示,如同24小时不知疲惫的“智慧哨兵”,守护着太子坡的文物安全。
在紫霄宫广场,武当山特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徐涛展示了现代消防装备:“这是吸气式感烟探测器。它的灵敏度是普通报警器的好几倍,不光能监测烟雾,哪怕殿内有微弱火星,它都能第一时间捕捉。”
“紫霄宫的布局同样藏着古人的防火智慧。”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文物科张天清介绍,“宫殿之间有窄长的备弄通道,它把宫殿分成独立区域,就像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
武当之巅天柱峰顶,历经600余年仍巍然屹立的金殿令人震撼。殿内一盏长明灯,从建殿之初便长燃至今。“金殿设计精确,构筑科学,无论春夏秋冬,各构件之间均严丝合缝,没有任何空隙,这也是灯火长明的重要原因。”湖北应急科普讲解员韩悠洋介绍。
天柱峰海拔1612米,金殿如何防范雷击破坏?专家介绍,金殿采用铜铸鎏金材料打造,遭遇雷击时,电流会导入大地,和现代的避雷针原理一样。此外,金殿顶部的“鸱吻”不仅是装饰,也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为了防止雷击伤人,古人还定下“打雷不上顶”“金顶之高,雷雨时不可驻足”的规矩。
在武当山航空护林站,直升机化身空中“守护者”。武当山航空护林站站长冯开春介绍,该站是全省唯一的专业航空应急救援机构,在武汉、十堰、神农架3个基地布局了5架直升机,规划航线29条。该站坚持“火场即考场”,实现了紧急状态下半小时内起飞,建站以来已安全飞行2177架次,高效处置火灾85起,成为湖北应急救援的“空中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