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鄂州市鄂城区杨湾路口辅警李超因一段“不规范”的指挥视频引发关注。这位被群众亲切称为“陀螺哥”的辅警,十年如一日在无红绿灯的繁忙路口奔跑穿梭,用高出常规数倍的打手势频率守护着三所学校师生的通行安全。尽管他的手势被专业人士指出“不完全符合标准”,但过往行人和司机却纷纷为之点赞。
李超的“不规范”之所以赢得群众的理解与认可,源于其动作背后那份看得见的担当。每天早高峰,面对逾5000名行人的通行压力,他总结出独特的“指挥哲学”:“不能将行人暴露给机动车辆,要将行人护在自己身后。”于是,我们看到他在车流中不停奔跑、挥臂、呼喊,用身体构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这种看似“超标”的付出,却因倾注了“以百姓安全为第一考量”的责任意识而显得格外动人。正如网友“霞姐”所言:“我每次带孩子过斑马线,看他指挥交通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动作娴熟又优美,话语匆忙中带着关怀,整个场景透露着一颗敬业的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守护,让交通规则拥有了人性的温度。
从更深层看,李超的坚守诠释了普通劳动者对职业价值的崇高理解。他学历不高,家境平凡,却将这份辅警工作视为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平台。暴雨中,他化身“移动路标”护航高考学子;烈日下,他湿透的警服成为敬业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超越谋生层面的热爱与投入,正是城市文明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千千万万个“李超”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与真情付出,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最深沉的道德底蕴和最温暖的人文风景。
当然,强调温度的不可或缺,并非否定规范的重要性。没有统一的指挥手势,交通秩序将无从谈起;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城市治理会失去准绳。但规范与人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当交警支队长既客观指出其手势的不规范之处,又充分肯定他对路口情况的动态把握时,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治理智慧,在坚持原则底线的同时,鼓励基层工作者基于现实情境进行创造性发挥。
杨湾路口的车流依旧川流不息,而李超那“不规范”却充满担当的身影,已然成为这座城市对规则与温度如何相得益彰的最生动诠释:最高的规范,是对生命的敬畏;最好的标准,是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