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姜胜来
一块2毫米厚度、巴掌大的玻璃光盘,容量最高达360TB,可存储2.5万部高清电影,并且可永久保留,一次写入海量数据,将“永如石刻”。
连日来,湖北关键技术攻关“尖刀”工程成果展上,全国首套玻璃多维存储光盘及盘库系统吸引了专家、学者、企业家的目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莱)
“我们不能再依赖国外传统存储介质路径,必须有安全自主的智能存储设备。”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湖北光谷实验室双聘研究员张静宇透露,这项自主可控的存储革命技术预计今年底落地产业化,正与全国范围的数据中心展开应用接洽。未来,将率先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AI大模型训练数据存储及历史档案长期保存等关键领域。
该项目由张静宇领衔,致力于下一代超大容量低成本永久数据存储技术的研发,开发的玻璃多维光存储技术具有大容量、长寿命、绿色环保的优势。
随着海量数据的不断增长,对存储的需求越来越高。2011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张静宇持续深耕学术研究,于2017年获得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专业研究生博士学位后,选择回国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
“存储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协同。湖北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在光电领域我们所需要的一些激光器、光开关,我们都能找到一些专业的上下游的相应企业。”张静宇告诉记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莱)
回国后,张静宇领衔的科研团队攻克了玻璃多维存储技术中写入速度慢的核心问题,开发转动伺服光驱系统,读写速度快、体积小、成本低。目前,设备已实现全国产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未来可广泛用于档案存储、数据中心及云存储市场,推动数据存储技术的革命性进步,颠覆现有温冷数据存储技术。
项目初期,湖北光谷实验室促成了项目团队与华日激光的深度合作,加速光存储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及国产化,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化阶段,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与湖北光谷实验室开展密切沟通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经与项目团队多次对接磋商,以“拨转股”资金支持方式助力该项目落地。
2024年,张静宇指导毕业学生创办武汉一尧科技有限公司,任联合创始人。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就有玻璃存储介质技术。
张静宇和他的团队,按照总书记的期许,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作用。
“从甲骨文、秦汉简牍到今天的玻璃存储,我们保存数据就是保存文明。”张静宇介绍,该成果将助力打造湖北存储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