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州杨湾街口,辅警李超十年如“陀螺”般不停旋转的身影,是街头最动人的风景,更是全民共治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这个毗邻三所学校的丁字路口,曾靠他“口不停言、手不停挥、脚不停跑”守护早晚高峰5000余人的通行安全。如今,“陀螺哥”的坚守已化作纽带,串联起市民、学校、商户的参与热情,让“全民共治”从口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
李超的“陀”,是平安路上最坚实的守护。面对无红绿灯、人流车流密集的复杂路况,他没有等待、没有推诿,摸索出“将行人护在身后”的指挥哲学,用身体筑成“移动安全屏障”。早高峰结束后手臂发胀、口干舌燥,暴雨中执勤衣裳湿透,高温下衬衣结满盐渍,他却始终笑着说“只要路面顺畅,付出都值得”。无论岗位大小,只要心怀群众需求,就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十年间,这颗“陀螺”围着斑马线转,转出了井然秩序,更转出了群众的安心与信赖。正是这份扎根一线的执着,让“守护安全”不再是单一岗位的职责,而是像一粒种子,在市民心中埋下了“共治共享”的萌芽。
众人的“托”,是共治篇章里最暖心的回应。李超的坚守从未被辜负,高考暴雨天,送考家长主动递上雨伞,用善意回应守护。日常通勤时,市民摇下车窗道声“辛苦”,用问候传递认可。网友自发拍摄视频,让“陀螺哥”的故事传遍网络,用传播凝聚共识。渐渐地,行人自觉听从指挥、司机主动减速避让,学校提前引导学生错峰出行,周边商户帮忙维护路口秩序。曾经“一人扛”的交通压力,逐渐转化为“众人担”的共同责任。由此可见,基层治理从不是政府或个体的“独角戏”,而是“治理者尽责+公众参与”的合力结果。当每个参与者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治理成本降低的同时,效果却能倍增,这正是全民共治的理想形态。
“陀螺哥”那“不规范却高效”的指挥手势,更给共治实践带来深刻启示,好的治理,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机械执行,而是“接地气、贴民心”的灵活协作。正如鄂州市交管支队支队长童军旗所言,李超的手势群众接纳度高,只因他精准把握路口实际,用最直白的方式传递安全信号。这比刻板的“规范流程”更贴合群众需求,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全民共治无需复杂的规则,只要紧扣“群众需求”与“实际实效”,就能找到“群众愿意参与、能够参与”的路径。如今,他的“指挥哲学”被同事借鉴,他的担当精神让更多市民明白,参与共治不用“做大事”,遵守一次交通规则、配合一次疏导、给坚守者一个微笑,都是在为共治篇章“添笔墨”。
如今,杨湾街口的“陀螺”仍在旋转,身边的“共治伙伴”却越来越多。这道风景,不仅见证着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十年初心,更见证着全民共治理念的成长。我们感动于“陀”护平安的执着,更欣慰于“托”起共治的热情。相信只要守住这份初心与热情,从守护一条斑马线开始,从参与一次社区治理做起,就能让“陀”护平安、“托”起共治的故事,在更多城市、更多角落上演,让我们的家园满是温暖与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婉婷(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湖泗街)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