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各项考核工作相继启动。年终考核本应是检验工作成效、总结经验不足、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然而在不少地方,这一严肃工作却偏离初衷,演变为一场围绕“材料厚度”的竞赛。考核组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台账资料,被考核单位则疲于撰写总结、整理数据、精心包装。这种重材料轻实绩、重汇报轻实效的倾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年终考核一旦陷入“材料厚度”竞赛,其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一方面,形式主义悄然滋长。个别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材料的“精雕细琢”上,甚至出现“工作可以不做,材料不能不写”的本末倒置现象。这不仅催生了专门应付考核的“写手团队”,更可能形成“干得好不如总结写得好”的畸形评价导向。另一方面,基层负担明显加重。为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不少单位提前数月便开始筹备,抽调专人闭门造车,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文字整理工作,这与推动实际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值得警惕的是,精心包装的材料往往掩盖真实问题,使考核失去了发现问题、促进改进的应有作用。
究其根源,年终考核异化为“材料厚度”竞赛,既有思想认识偏差,也有制度设计缺陷。一些考核部门习惯于“纸上谈兵”,满足于听汇报、查资料等传统方式,不愿深入一线了解实情;有的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过分强调“留痕”管理,导致基层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整理材料上;还有的结果运用机制不够完善,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奖惩激励关联不强,使得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让年终考核回归本源,必须打破“材料厚度”竞赛的怪圈。考核部门应创新工作方式,坚持“材料为辅、实绩为主”的原则。必要的台账资料需要查阅,但更要深入项目现场、田间地头、群众中间,实地察看工作成效,面对面听取干部群众评价。可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通过随机走访、个别访谈、现场核查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掌握真实情况。同时,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单位的职能特点和发展阶段,设置差异化、精准化的考核指标,突出高质量发展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导向,避免“一刀切”式的机械性评价。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尤为关键。应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绩效分配等紧密挂钩,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严肃反馈、限期整改、跟踪问效,让实干者得实惠、务虚者没市场。如此,才能引导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在狠抓落实上,而非耗费在材料的“军备竞赛”中。
年终考核绝非“材料厚度”的竞赛,而是对全年工作的严肃审视和对未来发展的有力推动。“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唯有破除“材料依赖”,树立实干导向,才能让年终考核真正发挥“指挥棒”作用,成为推动工作落实的“助推器”,而非助长形式主义的“催化剂”。唯有共同发力推动考核回归本源,方能让实干之风浸润时代肌理,成为新时代干部队伍的鲜明特质。(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