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11月14日,一场产学研项目结题验收汇报会结束前,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朱晓辉与众人聊起了湖北新近出台的科产融合政策。
作为一家依托产学研融合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华威科在柔性智能感知领域深耕10多年。朱晓辉深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艰辛:成果转化的“达尔文之海”、供需不明的信息鸿沟、单打独斗的“组织孤岛”……每一道关,都关乎企业生死。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让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心大增。这一次,他真切看到了系统拆除这些壁垒、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希望。
这些关,为何非迈不可?
朱晓辉的感慨,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命题:湖北为何如此重视“科产融合”?
这是湖北赢得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纵观历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以技术创新为开端、以催生新的产业为载体,在科技与产业融合共振中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全球发展竞争格局正在加速重构,这道“缝”的对接已成为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这是湖北担当时代使命和转化禀赋优势的现实所需。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作为经济大省、科教强省,湖北在我国科技创新版图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然而,若不能将丰富的科教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便如同“抱着金碗吃饭”,优势只能停留在纸面。推动科产融合,正是将湖北的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的关键一跃。
这是湖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的技术改良,是由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湖北的使命,就是要让更多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变成生产线上的颠覆利器和市场上的畅销产品。打通这条通道,就是在为湖北乃至中国培育明天的新增长引擎。
因此,推动科产融合,远不止于解决几家企业的技术难题、市场难题,其背后是湖北在新时代谋求发展主动权、担当时代使命、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这道“缝”,必须接上且必须接得牢固、接得高效。
这道“缝”,如何“丝滑”衔接?
朱晓辉们的感慨,反映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长期存在的三道深层梗阻:供需匹配不畅、创新活力不足、创新生态支撑薄弱。湖北围绕“创新体系构建、创新活力释放、创新生态营造”三大维度,系统性地提出了让创新链与产业链“丝滑”衔接的路径。
创新体系怎么构建?五大维度进行优化——
通过建设高效能科技创新系统、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金融服务支持等五大支撑,优化创新体系。一方面持续建设高效能科技创新系统,紧扣“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以需求为牵引的科研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不断增强产业科技源头供给。另一方面,打造线上“淘宝网”与线下“广交会”相结合的科技“汉交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股权融资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
创新活力怎么释放?探索推进三类改革——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改革,优化“包干制+负面清单”科研管理体系,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使用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简单来说,就是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更加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产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高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支持企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现代工程师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制定事业单位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政策,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共享、双向流动通道。
深化以要素配置为重点的高质量市场化改革。该方案提出了一些创新探索,比如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模式,引导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试点“科学数据银行”模式,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
创新生态如何营造?提供“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
重构创新政策体系,让创新的“阳光”更加明媚。比如,定期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审查,推动分类分级修订、废止实施效能不高的创新政策,适时制定出台一批含金量高、精准度强的创新政策。
健全平台运营机制,让创新的“土壤”更加肥沃。比如,提出强化创新平台效能动态评估与资源精准配置联动,拓展柔性化定制、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两业融合”新业态覆盖面。
优化创新氛围环境,让创新的“空气”更加清新。比如,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楚商创新文化;制定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高水平举办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论坛、大赛、展会等活动。
强化创新服务保障,让创新的“水分”更加充足。比如,设立粤港澳湖北离岸人才中心,实施“海外人才蓄水池”工程,依托“楚才卡”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完善科技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建设省级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等。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是朱晓辉对华威科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期盼。我们相信,随着湖北科产融合新政的落实、落地,这也将从一家企业的愿景,演变为整个荆楚大地科产融合的生动实践。
下一篇:程菲:全省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