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仅仅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处理涉事医生和科室主任,更应该将其放在完善技术下沉和医疗机构技术协作的医改框架下进行深刻反思
据现代快报报道,11月16日,宿州一男子发帖称,其腹部CT检查报告单上,竟出现“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的字样,他质疑作出此报告的宿州市立医院检查不负责任。11月17日下午,该医院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院方已成立调查组,正在调查此事。
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11月17日晚发布情况通报称,该院一份CT影像诊断报告出现错误。发现相关情况后,该院迅速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调查。目前,已对涉事医生和所在科室主任停职调查。

↑图据现代快报
男子检查发现子宫、大爷被诊断妇科病等现象,在过去并不鲜见。在医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电子病历被广泛应用,本是为了提高医疗效率,但一些医务人员在使用电子病历时,过度依赖复制粘贴和模块照搬功能,导致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误。比如,他们可能直接复制前一名患者的病历模板,却没有仔细核对和修改,导致部分信息遗留在新病历中。这种操作上的疏忽,使得一些看似荒诞的错误出现在患者的检查报告上,不仅让患者感到困惑不满,也严重影响了医疗文书的准确性。
但这次事件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情况。据报道,该男子的CT检查是由宿州市埇桥区蒿沟镇卫生院做的,检查报告则由宿州市立医院放射专家会诊团队作出。这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检查、城市大医院专家团队负责诊断的模式,是近年来医改积极探索和推行的一种新路径。其初衷是充分利用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技术下沉和远程协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合作,可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学习到先进的诊断思路和方法。而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断服务,节省了长途奔波与排队挂号的时间和精力,也降低了就医成本。从整个医疗体系来看,这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然而,此次出现的低级错误,让这项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此,对于这起事件,不能仅仅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处理涉事医生和科室主任,更应该将其放在完善技术下沉和医疗机构技术协作的医改框架下进行深刻反思,尤其需要审视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是否存在制度漏洞,比如基层医疗机构上传检查信息时有无严格的质量把控,大医院专家团队在审核报告时有无完善的审核机制等。只有从制度层面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才能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男子子宫未见异常”虽然看似是个别现象,却反映出医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基层检查与大医院诊断协作这一有益模式理当推广,但也不能对其中暴露的问题视而不见,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医改的这盘好棋越下越顺,让更多基层患者从中受益。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罗志华(医生)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