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刘丹
张家界七星山杯荒野求生挑战赛自举办以来,多次登上各平台热搜,成为现象级的全民关注事件。目前,赛事第二季决赛已顺利展开,第三季也掀起报名热潮。据赛事主办方透露,目前累计的全网流量高达约150亿人次。这场荒野求生已超越一场简单的赛事,成为值得关注的文旅现象,多地文旅部门主动下场互动,许多普通选手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写。看似偶然的“泼天富贵”背后,实则是社会情绪、传播规律与商业逻辑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然而,高曝光催生出的舆情炒作与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
爆火的流量密码
反差:戏剧张力打破圈层壁垒。药学专业的“林北”在树上大笑的迷惑行为,与其出口成章的文学底蕴形成奇妙碰撞,这种身份反差迅速被剪辑成短视频名场面。同样,“冷美人”从赛前的精致妆容到后期生吞蝗虫的形象转变,以及“越是绝境,姐越冷静”的口号,迅速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出圈。此外,更打动人心的是选手们境遇的前后反差。赛事为普通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舞台——进入决赛的选手不仅每人获得3.2万元现金奖励,多数人还接到了品牌代言邀约。很多选手把荒野视作一个转折,他们在这里暂停自己的人生,让创业失败的“林北”迎来事业转机,情感受挫的“冷美人”重拾斗志。加之赛事聚焦普通人、低门槛叠加高回报,都勾起了大众逆天改命的美好愿景。
本真:朴素情感引发深层共鸣。参赛选手们本真的情感,触发了更深层的链式传播。一方面,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林北”对女友的深情、“冷美人”为母则刚的坚持、“刀疤哥”为家庭的拼搏,“苗王”装修房子、改善生活、治好女儿斜视的朴素愿望,构成了最广泛的情感公约数,凝聚了最大社会共识。另一方面,是生存的真实环境。在剧本化综艺泛滥的当下,选手误食野果腹泻、钻木取火两小时未果,开裂的手指和灰头土脸的形象,比任何编剧设计的剧情都更有张力。选手被“抛入”山间,每天面临生存的危机,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自然、简单又自由的生活状态,这也激励着人们去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和认可的生活方式,回归内心的本真。
解压:倦怠社会需要精神出逃。赛事的走红,更深层地呼应了时代情绪。人民日报评论指出,节目的火爆,在于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精神解压阀”。当前,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以及与之相伴的压力如影随形,让不少人或多或少感到焦虑。在荒野求生挑战中,选手们暂时剥离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标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独自在一块自然荒野之中直面自然,更直面自己。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带动文旅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景区观光已难满足年轻人对独特性、互动性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走寻常路,组队开展户外活动,去野山野湖探险、徒步等等。而以比赛形式、普通人为主角的本土化荒野求生尚属空白。七星山赛事恰逢其时地填补了这一缺口,将潜在需求成功引爆。
共赢:多元主体构建商业模态。此次赛事的出圈,更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蹚出了一条选手、品牌、景区和赛事IP方多方共赢的新路径。一是景区和承办方深耕荒野求生,赛程设置完备。七星山在正式大规模开展赛事前,进行了不少尝试。为了保证风险可控,参与人数逐渐递增。进入决赛后,选手会佩戴生命监测仪,医生24小时观测健康指标,严格确保选手们的安全问题。二是文旅部门积极入场,实现双向奔赴。云南临沧文旅、四川宜宾文旅、陕西宝鸡文旅等纷纷赴现场探望本土选手,带去特产并开展直播宣传;贵州锦屏县融媒体为“苗王”制作专属视频,县委书记带队探望其家人并安排女儿就医。这种草根选手与县域文旅的双向奔赴,为小县城提供了难得的曝光机会,成为文旅转型的成功范本。三是商业价值的成功变现。户外品牌骆驼作为赛事赞助商,其产品在直播和选手采访中频繁露出,其天猫店铺在“双11”开售30分钟销售额即破亿。品牌、赛事与选手之间,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共创:传播共振引爆百亿流量场。超150亿流量的诞生,是多方共创的结果。一方面,群众自发参与推动赛事流量上涨。活动承办方在开赛两周后,面向全网发出“切片师招募令”,同时设置最高10000元奖金。这种开放式操作,让参与者数量成倍增长,巧妙地将观众转化为内容共创者。网民通过录屏、素材的二次创作,制作了许多高质量视频。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积极参与议程设置。“风芒新闻”抖音账号专门为赛事创作了合集,并打造出“荒野第一深情”等多个爆梗;大河报、四川观察等媒体也开启多场直播对赛事进行传播,将赛事热度推向新高。此外,地方文旅部门的深度参与,更让流量实现了从线上热度到线下消费的转化。
流量下的三重隐忧
活动失焦,警惕流量反噬迷失本心。当流量成为唯一追逐的目标时,赛事本身便面临异化的风险。首先,对流量的过度追逐导致谣言频出。部分媒体为追求热度,未经核实便发布信息,如“林北求婚”“林北退赛”等不实消息混淆舆论场。更有甚者浑水摸鱼,炮制虚假赛事,如此前网络上出现的“成都龙泉荒野求生大赛征集令”被警方证实为谣言。其次,赛事公平性受到质疑。第二届比赛决赛中,选手“老中医”因违规被罚后,爆料高流量选手“林北”在初赛中也存在违规行为,质疑裁判的专业性。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赛事价值的偏移。在贝尔等国际知名荒野求生者身上,观众看到的是野外生存的智慧、挑战自然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但在部分本土化呈现中,却过多聚焦于选手的挣扎与苦情,需警惕冒险精神被异化为悲情表演,使荒野求生沦为博取同情的苦难叙事。
行业失序,“野赛”横行埋下安全隐患。荒野求生赛事的火爆引发跟风模仿,但合规性缺失成最大隐患。正规的荒野求生赛事要求极高,必须向公安、消防、医疗、林业等多个部门报备并获得许可。但目前,当更多地方看到了所谓的流量密码,简单模仿的“野赛”开始浮现。据蓝鲸新闻报道,当前还有数场如“广东川山群岛杯海岛求生赛”等规模规则各异的赛事正在举行,网上甚至流传着多地将办赛的消息,但相关部门均回应未收到报备。这些未经充分准备和严格审批的赛事,风险系数大幅提升。有参赛选手实名曝光某荒野求生挑战赛缺乏安全保障、骗取报名费。某海岛赛事主办方未报备就开赛,悬崖边无警戒线,烫伤选手数日后才被发现。这种缺乏专业保障的跟风行为,极易让“白银马拉松”的悲剧重演,使行业发展遭受重创。
底线失守,生命红线不容挑战。作为极限运动,荒野求生的安全底线一旦失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死亡84人。医生提示,在野外,蜂蜇、冻伤、缺盐都可能威胁生命安全。而七星山赛事中已多次拉响安全警报:“冷美人”因营养不良晕倒退赛、多名选手血钾超标、误食有毒植物等事件接连发生。正如湖北日报评论指出,从血钾超标到误食天南星,这些绝非可以一笑而过的“剧情”。生命没有第二次,任何安全疏漏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荒野应是锻炼意志、敬畏自然的课堂,而非哗众取宠的猎奇秀场。
专题:东湖观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