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资料推荐
(一)官方指定教材
628 新闻理论与实务
新闻学理论:田秋生《新闻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为核心教材,需重点掌握新闻真实、新闻价值、党性原则等基础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新闻生产现象。
新闻实务: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提供实务题型训练,重点练习新闻评论、消息改写、报道策划等题型。
847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传播学理论: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核心,需熟练掌握传播效果理论(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受众研究及媒介技术等内容。
研究方法: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需掌握量化与质化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场景,重点整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
(二)扩展阅读与辅助资料
理论深化: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补充传播学理论深度,彭兰《网络传播概论》提供智能传播、算法推荐等前沿议题的分析视角。
真题与题库:近 10 年 628 和 847 真题及答案(鸿知考研网整理版)、田秋生《新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模拟题,搭配高分笔记梳理重点。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一)基础阶段(3-6 月)
教材精读:
628:通读田秋生《新闻学概论》,梳理 “新闻生产流程”“新闻事业功能” 等框架,整理思维导图;结合《新闻采访写作》理解实务题型逻辑。
847:精读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标注 “传播模式”“受众分众理论” 等重点章节;学习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掌握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的定义及适用场景。
案例积累:关注 “ChatGPT 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短视频平台舆论引导” 等热点,用 “理论 + 案例” 模式记录分析思路。
关键动作:
建立 “知识点 - 案例” 笔记本,例如将 “新闻真实性” 与 “后真相现象” 关联,形成分析模板。
每日背诵 5-10 个核心名词解释(如 “新闻价值”“议程设置”),确保基础分不丢。
(二)强化阶段(7-9 月)
真题规律总结:
628:分类整理近 10 年真题,发现实务题高频考点(如新闻评论的标题设计、报道策划的结构);理论题侧重 “媒介融合动因” 等。
847:分析传播学理论题的命题逻辑,例如 “沉默的螺旋” 常结合社交媒体案例考查;研究方法题重点掌握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区别”。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答题框架构建:
论述题采用 “理论背景 - 案例分析 - 评价建议” 结构,例如分析 “算法推荐的利弊” 时,结合彭兰的 “信息茧房” 理论与抖音案例展开。
实务题总结模板,如新闻评论遵循 “标题点睛 - 论点分层 - 论据支撑 - 结尾升华” 步骤,参考《新闻评论教程》的论证逻辑。
薄弱模块突破:
针对 “计算传播”“智能传播” 等难点,结合《网络传播概论》补充 “算法伦理”“数据新闻” 等内容,用对比表格区分 “推荐算法” 与 “搜索算法” 的应用场景。
研究方法部分整理 “抽样方法”“信效度检验” 等概念,通过真题练习理论迁移能力(如用 “扎根理论” 分析社交媒体现象)。
关键动作:
每周完成 1 套真题,严格计时(如 628 实务题每题 40 分钟,847 论述题每题 30 分钟),训练答题速度与完整性。
分专题整理错题,例如将 “媒介技术” 相关错题归类,标注高频考点(如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及对应教材页码。
(三)冲刺阶段(10-12 月)
全真模拟训练:
每周限时完成 1 套真题,模拟考试环境,合理分配时间(名词解释 3-5 分钟 / 题,简答题 8-10 分钟 / 题,论述题 20-30 分钟 / 题)。
重点背诵 “新闻事业的功能”“沉默的螺旋” 等重复率高的知识点,优化答案表述(如将 “媒介融合” 与 “四全媒体” 结合,形成政策导向型论述)。
热点整合与押题:
结合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元宇宙传播” 等前沿议题,用法理学 “技术伦理”、传播学 “媒介环境学派” 理论构建答题模板,关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政策文件。
整理 “城市 IP 打造”“Z 世代文化输出” 等社会传播案例,用 “5W 框架” 分析传播路径,形成 “现象 - 理论 - 对策” 的答题逻辑。
关键动作:
建立 “热点 - 理论 - 案例” 知识库,用 Notion 按 “年份 - 主题 - 理论 - 案例” 四维度标签化管理,例如 “2024 短视频文旅传播” 关联 “地方依恋理论” 与 “淄博烧烤现象”。
参加模拟考或找研友互批,重点检查论述题的 “学术性”(如引用刘海龙、彭兰等学者观点)与实务题的 “规范性”(如消息改写的倒金字塔结构)。
三、备考技巧与注意事项
真题使用:
真题重复率高,需重点掌握近 10 年真题中的高频考点(如 628 的 “新闻价值”、847 的 “议程设置”),分析错题时总结解题思路(如 “看材料先定位理论”)。
研究方法题虽不考实操,但需理解 “抽样方法”“信效度” 等概念的理论应用,避免死记硬背。
教材与扩展资料:
田秋生《新闻学概论》与郭庆光《传播学教程》需反复精读,真题答案常直接引用教材原文。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需重点关注 “算法推荐”“数据隐私” 等章节,近年真题多次考查智能传播相关论述。
实务训练:
新闻评论需每周练习 1 篇,参考《新闻评论教程》学习标题设计(如 “从‘流量至上’到‘价值回归’”)和论证逻辑(如 “因果论证 + 对比论证”)。
报道策划题需掌握 “选题背景 - 目标受众 - 传播渠道 - 内容设计” 框架,结合 “地方文旅传播” 等案例模拟实战。
热点追踪:
关注 “人民日报评论”“新京报传媒研究” 等公众号,积累 “短视频舆论引导”“县级融媒体建设” 等热点案例,用 “理论 + 案例” 模式记录分析。
每月汇总新事件,按 “名词解释 / 简答 / 论述” 标注备考优先级,例如 “生成式 AI” 需重点准备论述题。
四、避坑指南
避免遗漏章节:
628 需全面复习下册的 “新闻编辑”“新闻评论”,近年真题已涉及报道策划的具体操作步骤。
847 需掌握 “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 等冷门考点,真题偶有考查(如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
慎用辅导资料:
优先使用官方指定教材及配套习题,避免过度依赖非本校真题(如其他院校的实务题风格差异较大)。
模拟题选择需谨慎,优先推荐《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专题 80 讲》等针对性资料,避免盲目刷题。
答题规范:
理论题需严格遵循 “定义 - 理论背景 - 案例 - 评价” 逻辑,避免堆砌知识点(如回答 “媒介融合” 时,需结合 “四全媒体” 政策与县级融媒体案例)。
实务题需注意格式规范,如消息改写需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评论需突出论点与论据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