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哈佛大学,这所曾象征全球最高教育殿堂的学府,如今却成了特朗普手中政治清算的靶子。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突然宣布,撤销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招收资格,同时要求现有国际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面临被剥夺合法身份。这一极具冲击性的政策,不仅点燃了美国教育界的愤怒,更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而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受害者”,竟是比利时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未来女王伊丽莎白公主。是的,你没看错,就连未来的国家元首,也挡不住特朗普式“反全球化”的政治操作。
伊丽莎白公主今年23岁,刚刚完成在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课程的第一年。她此前已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主修历史与政治,是典型的“欧洲政治贵族教育路径”的精英代表。然而,就在她即将迈入学业关键期的时刻,特朗普政府突然“挥刀”,不带丝毫缓冲地切断了她继续在美学习的道路。这不仅是对一位外国学者的粗暴干涉,更是对全球高等教育秩序的赤裸裸践踏。
比利时王室对此高度关注。王室发言人范多恩明确表示:“我们正在调查此事。”而王室通讯主管贝尔特则更进一步指出:“未来几天和几周还可能发生很多事。”显然,比利时王室已意识到,这并非一起简单的学校行政纠纷,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风暴,甚至可能成为一次外交摩擦的导火索。
特朗普的政策,从来不是脱离战略背景的“即兴操作”。此次针对哈佛开刀,实质是其“美国优先”思想的又一延伸。在他看来,美国大学不该成为“外国人洗脑温床”,更不应为全球精英培养“未来的对手”。这种零和思维的极端演绎,正在彻底颠覆美国长期以来以开放、包容著称的教育体系。而哈佛,被选中为杀鸡儆猴的对象,也非偶然。
这不仅是哈佛的危机,更是所有非美国籍精英学生共同的警告。你可以出身贵族,可以拥有皇室血统,甚至可以是未来的一国君主,但在特朗普的眼中——你首先是一个“外国人”。这就是“特朗普主义”的本质,它从不尊重跨国规则,不信任国际秩序,只信奉“自己人优先”的粗暴逻辑。
面对这场教育浩劫,哈佛大学校长加伯没有沉默。他在公开信中强烈谴责这一举措为“非法且不当”,并宣布已提起诉讼,寻求临时限制令。他明确指出,这一政策不仅危及哈佛数千名师生,更是对全美高校教育系统的沉重打击。他还特别强调,这一禁令将对全球追梦学子造成心理打击,让他们在踏入美国前就要思考“是否值得”。
美国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已于23日火速出手,向该禁令发出临时限制令,要求“维持现状”并进行听证。这虽然为哈佛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无法改变美国联邦政府已将教育领域“武器化”的事实。今天是哈佛,明天是MIT、斯坦福,甚至普林斯顿。任何被特朗普视为“不听话”的精英机构,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政治清算目标。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此举正将美国教育与全球治理推向“脱钩”边缘。试想,若连比利时王储都无法在美国完成学业,那普通中国、印度、巴西学生的留美路径将变得多么步履维艰?特朗普政府此举,不仅损害了国际学生权益,更是试图用制度性排斥逼迫他国精英选择放弃美国教育,并将美国高校“净化”为本土政治正确堡垒。
这是一种极端排外的“教育民族主义”。它无视大学的国际责任,无视教育的普世价值,只为迎合国内选民对“外国人抢饭碗”的焦虑情绪。这种策略短期看或许能博得右翼掌声,但长期来看,必将导致美国人才流动断层、全球声誉受损,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比利时而言,伊丽莎白公主事件既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教育风暴,也是一面照妖镜,让欧洲王室深切意识到“美利坚优先”的冷血本质。未来王储尚且如此,普通人还有何保障?而对于全球留学生群体来说,这更是一记惊雷:美国再不是那个欢迎你圆梦的“灯塔国”了。
结局仍未明朗,但天平已经在悄然倾斜。哈佛能否守住自己的开放精神,比利时公主能否回归课堂,美国是否还有资格主导全球教育秩序,这不仅关乎一纸命令的存废,更关乎全球知识体系是否能继续维持自由、平等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