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起暴力管教孩子致死事件:越无能的父母,越习惯用情绪管理孩子
创始人
2025-05-25 10:58:55
0

最近接连发生了两起暴力管教孩子致死的事件:

一件是在浙江温州,一位母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得知三年级的女儿近期在学校表现欠佳,成绩下滑。

她决定好好教育一下女儿。

结果,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情绪失控,竟然失手将女儿打死。

另一件是在山东青岛,9岁男孩因为玩游戏充值惹怒父亲,被父亲用电线毒打致死。

两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父母的怒火中消逝,多么残酷,多么可惜,又多么令人愤慨。

记得稻盛和夫曾经说过:

“一个人情绪的愤怒,说到底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面对不听话,不如意的孩子,我们总是发自本能地,习惯性地发火、打骂,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立竿见影地管好孩子。

殊不知,把愤怒当作教育孩子的手段,是父母无能的表现,也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用情绪教育孩子的父母

最后都输得很惨

做心理医生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特别让人心痛的案例。

一位博士妈妈,工作体面,雷厉风行,但却有着易燃易爆的脾气。

她对女儿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

她给女儿讲题,女儿稍有不理解,她就立刻火冒三丈,骂女儿“猪脑子”,用手使劲戳女儿的头,拧女儿的耳朵。

女儿没有考到前三名,她大发雷霆,拿戒尺抽打女儿的手心。

女儿没有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她就像疯了似的把女儿屋里的东西扔得乱七八糟。

女儿跟她稍有对抗,她立刻原地爆炸,劈头盖脸地责骂女儿一顿。

她阴晴不定的情绪教育,让女儿每天都像是一只被野兽围困的小白兔一样,活得战战兢兢。

直到有一天,女儿帮她拿手机的时候,不小心手滑把手机摔在了地上,她狠狠地瞪着女儿,骂女儿:“你说你还能干点啥?养条狗都比你强。”

女儿一直绷紧的神经再也承受不住,转头从自家楼房跳了下去。

妈妈长久以来的怒吼和粗暴,终于彻底摧毁了女儿。

记得积极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

“只有感觉更好,才能做得更好。”

父母无所忌惮的情绪教育不会带给孩子愉悦、自信的感受,反而会滋生孩子的痛苦、恐惧、焦虑和退缩,把孩子那颗渴望爱与安全感的内心击打得支离破碎。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很著名的“电击狗实验”。

他把实验A组的狗关在带有电击装置的笼子里,笼门锁死,狗无法逃避电击。

把实验B组的狗关在同样装置的笼子里,但可通过触碰杠杆关闭电机,狗可以主动终止痛苦。

接着,他让两组狗接受同样的电击强度。

完成第一阶段后,他又把两组狗都转移到可轻易逃脱的穿梭箱,并且会在电击前发出蜂鸣声预警,狗完全有机会逃离。

结果,实验B组的狗,听到蜂鸣声后跳过矮栏躲避电机。

而A组的狗却仍然瘫倒在地,被动忍受疼痛,发出呜咽却不尝试逃脱,部分狗甚至出现生理应激反应,呕吐、失禁。

所以你看,生物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就会形成“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认知,彻底放弃抵抗。

同样的,当孩子们面对父母反复无常的怒吼,暴力和威胁,他们也会陷入痛苦、恐惧、习得性无助的怪圈,并逐渐放弃抵抗,发展为自卑、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会通过自残、厌食、自杀等行为释放痛苦。

所以,直接、简单、粗暴的情绪教育,看起来有效,实则是对孩子心灵长久而残忍的伤害。

父母的每一次皱眉,每一次呵斥,每一次暴力,都在悄然塑造孩子的情绪反应模式,塑造孩子的内心和性格,塑造孩子未来的幸福能力和人生结局。

用情绪教育孩子的父母,最后都输得很惨。

比情绪教育更可怕的是情绪继承

一位叫查理的电影制片人,曾讲过他自己的故事。

他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些贴着奇怪标签的录像带盒子。

他想打开看看,母亲却觉得他还太年轻,拒绝了他。

10年后,当他再次向母亲问起这件事时,母亲爽快地把那几盒录像带给了他。

他看过后,很是不可思议。

录像带里面全是父亲和奶奶激烈争吵和对抗的声音,这和他记忆中的父亲大相径庭。

他记忆里的父亲很温和,从不打骂孩子,也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和母亲争吵。

这时,他的母亲才告诉他:

原来,他的奶奶是一个脾气特别暴躁,控制欲极强的人。

只要有哪个孩子稍不遵从她的话,她就会立刻大发雷霆,然后把3个孩子都痛骂一遍,言语极其尖酸刻薄。

因此,他的父亲经常在奶奶面前如履薄冰,童年过得很不开心。

直到后来,他的父亲成了一名警察,接触了心理学后,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他的奶奶有一个脾气暴躁,控制欲极强,并且有严重家暴倾向的父亲。

此时,他的父亲才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的奶奶如此暴躁、易怒和苛刻。

也是从那时起,他的父亲担心自己会复刻奶奶的情绪暴力,担心家庭的不幸会一代代遗传下去,他想要努力斩断这一轮回,让充满暴怒、严苛、没有温度的家庭模式在他这一代结束。

所以,他的父亲在结婚时就和母亲约定:

无论怎样,都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能打骂孩子,要给孩子一个没有打骂,没有伤害的原生家庭。

其实,心理专家也曾说过:

“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父母的情绪处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知不觉会在家庭里形成一个文化氛围,子女会潜移默化地深受影响。”

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最早的情绪模板。

父母用激烈的情绪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活成父母的翻版。

然后,再将这种坏情绪传递给下一代,代代相传,恶性循环。

这就是情绪的代际传递,也是父母情绪教育最可怕的后果。

如何做一个不愤怒的父母?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最忠实的“情绪接收器”。

他们会毫无遗漏地接住父母每一个失控的情绪,任由父母的情绪把自己的内心伤得千疮百孔。

所以,爱孩子的我们,也一定要学会做一个不愤怒的父母。

一.别用自己的尺度审判孩子

辅导儿子写作业时,我有一个规律。

通常,我第一次都会特别耐心地跟他讲,我自以为我讲得很详细,很透彻,儿子一定给能听懂。

可当我发现儿子还是一问三不知时,我就会不自觉地提高嗓门,脸色严峻。

当我再讲两遍,儿子还是没有听懂或者简单变换一下就会出错时,我立马火冲天灵盖,忍不住想要动手。

有一次我跟朋友抱怨儿子反应迟钝,脑子不开窍。

朋友反讽我说:

“你现在觉得小学生的题很简单,可你别忘了你当年数学也常常不及格呢。”

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我。

确实,我用成年人的认知去衡量一个小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接纳程度,对孩子不公平,自己更是自讨苦吃。

记得作家王蒙也曾在《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中说过:

“父母寂寞了,就责备孩子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就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讨厌;

父母想读书了就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就发现孩子不爱体育;

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看着孩子不顺眼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来源不是孩子真的多么差劲,而是因为孩子没有满足我们当时的期待。

如果我们试着不用自己的尺度审判孩子,不被育儿焦虑裹挟着前进,时刻提醒自己看见和接纳孩子本身的状态,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我们的教育就会多很多松弛和平静。

二.学会先给自己“补糖”

成年人的世界各有各不易,各有各的心酸。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勃然大怒。

而孩子,作为家庭里的最弱者就很自然地成了我们的“出气筒”,“情绪收纳箱”。

为了终结这种现象,闺蜜教给了我一个“飞机氧气罩原则”:

父母要先戴好自己的情绪氧气罩,才能帮孩子戴。

于是,我开始按照闺蜜的方法,记录自己每次情绪失控的场景,反思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来源,比如:

是不是最近烦心事太多,压力太大,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

是不是自己反应过激,耐心不足,太过于焦虑;

然后列出自己的情绪“雷区”,比如:

心情烦躁时看见孩子不收拾玩具,不写作业,玩手机就更加火大。

当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清晰的认知后,我开始学着给自己“补糖”: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就放纵自己跟朋友聚个餐,小酌一杯;

心情低落的时候,来杯奶茶,吃点甜品,看个电影;

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来一场独自旅行,去爬山、去徒步,去运动,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当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开始心疼自己,爱自己时,我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得到了安抚和释放,回到家的我,再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炸毛了。

一个人要有糖,才能给别人糖。

学会给自己“补糖”,才能把温柔和幸福带给家人和孩子。

三.换个视角看孩子的行为

阿尔伯特·艾力斯提出“情绪ABC”理论认为:

“诱发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情绪和行为后果,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或认知评价。”

也就是说,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信念所决定的。

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孩子没考好,成绩退步,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学习不认真,贪玩,不争气,我们就会越想越气,逐渐失控,甚至痛打孩子一顿。

但如果我们认为孩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以趁机查漏补缺,我们就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做得更好。

所以,你看,我们用积极地,成长型的视角看孩子的行为,试着从危机中看到机会,在错误中挖掘宝藏,我们就可能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孩子也不会在我们这里受到二次打压,反而会多出很多自信和努力的信念。

我们改变了看待孩子问题的视角,也就找到了改变自己情绪的最好方法。

儿童问题研究专家迈克尔·霍顿说:

“尽管孩子生来带有不同的气质和基因,但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形成和巩固孩子的行为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背后体现的都是父母的格局和智慧。

用情绪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反应,对孩子伤害最大,最无效,也最无能。

智慧的父母,一定要学会摆脱无能的愤怒。

以同理心去看见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用慈悲心允许孩子遵从或反对;

用宽容心去看待孩子的错误;

用成长型的视角去看待孩子成长的起起伏伏。

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给孩子一个松弛有爱有能量的家庭环境,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性格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锌是脑力之源,建议常给孩子吃这... 随着六月的临近, 距离高考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2025年高考倒计时了,待考的孩子们每天都处于...
鄢陵县初级中学联合安陵中心派出... 安全常伴左右 法治护航成长 鄢陵县初级中学联合安陵中心派出所开展法治教育报告会 为进一步强化师生法...
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招国际学生,... 美国政府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哈佛大学回应说,特...
灯市口小学育星曲艺团举办第五届...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董鲁皖龙)5月19日,“曲韵流香—书本里的笑声”灯市口小学第五届...
澳门教青局:澳门高校将为在美留... 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网站消息,24日,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以下简称“教青局”)表示,近...
教育真相:父母的社会层次,才是... 01 在这个各行各业都极度内卷的年代,不论是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还是小孩子,都无法置身事外。 老...
“大家来找猹”人教主题文创展亮... 新京报讯(记者冯琪)5月24日,“大家来找猹”人教主题文创展于北京朝阳大悦城正式启动,“闰土叉猹”“...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少儿美育实...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应妮)“《只此青绿》少儿版项目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专升本最厉害的三个机构 在专升本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选择一家实力强劲的培训机构成为众多学子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综合办学资质...
曲阜师范大学举办2025年青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李文振)“我比较看重学术研究氛围、团队协作平台、...
一卷难度大,二卷基础稳!新高考... 写在前面: 新高考一卷和二卷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新高考一卷和二卷最大的区别体现在适用地区、试卷难度...
复旦美女教授陈果,从受人敬仰到... 2010年,复旦大学的思政课老师陈果凭借一段讲课视频一夜之间成名,被誉为“复旦女神”。视频上传后不到...
在福州学IT到底靠不靠谱?过来... 最近总听人说福州IT行业要起飞,什么软件园三期扩建啦,华为创新中心入驻啦,搞得不少小伙伴心痒痒想转行...
寻找教育最优解,“小升初”的选...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五月下旬的杭城,空气中除了初夏的花香,还弥漫着一种特殊的紧张感。 手机屏...
湖北省部分重点学校2025届高... 湖北省部分重点学校2025届高三考前信息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邗江区2025年第一次面向社会... 根据《2025年扬州市邗江区面向社会认定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公告》安排,经过前期网上报名、...
2025年各市州行政执法机构(... ‍ 1.2025年西宁市行政执法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加分人员公示 2.2025年海东市行...
李乃文舞台剧谢幕环节告别朱媛媛... 搜狐娱乐讯 24日,由李乃文、唐旭领衔主演的大型谍战舞台剧《夜行者》在辽宁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谢幕环...
家庭语言环境如何成就未来学霸?... 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家庭语言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其影响力不容忽视。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