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轶 李爱彬 彭明国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创新创造的重要源头、助推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全球科技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下,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利于完善创新链、人才链,加快自主创新进程;有利于抢占产业链高端,支撑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提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打造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能力。
构建适应需求、契合度更高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础,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加大基础学科支持力度,完善薪酬待遇、职称评聘、奖助学金、考核评价等政策措施,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环境,让教师静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让研究生能够安下心来、潜心科学研究。要优先发展科技前沿学科,围绕工程机械、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先支持相关学位点布局及平台建设,培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要科学规划交叉学科领域,从政策、资源、管理等方面促进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创设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跨学科建设。注重各学段教学内容纵向衔接和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横向配合,厚植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采用案例教学、专业实习、真实情境实践等多种形式,将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分层分类、定位更精准的人才培养体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所系,要注重分层分类培养,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好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博士生是未来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要紧扣“专、深、精”,培养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拿出更多创造性成果;硕士研究生则定位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统筹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要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科教融合,突出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的培养,“让学术学位更学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坚持学以致用,加强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让专业学位更专业”。统筹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理论学习、科研训练等,提高培养质量。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要素,要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导师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履职尽责,鼓励学术大师、资深学者带好研究生,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健全协同多元、联动更紧密的合作开放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开拓学术新领域、把握科学最前沿。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姿态,坚持开门办学。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深化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促,在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中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深化与大院名企的交流合作,充分调动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引导和支持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科技界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产业界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多年来,江苏深化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选聘和研究生工作站四级建设,成为促进研究生教育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有力抓手。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不断拓展合作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各培养单位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等需求,通过合作共建、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等形式,积极争取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多方支持和资助,形成研究生教育多元投入格局。
举办面向前沿、形式更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是以探索、学习和创新为核心的科研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路径和重要载体,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迎接挑战的进取意识,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及时熟悉新领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积极心态和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争取优异成绩。增强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学术成绩和创新能力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拔参赛学生,让他们发挥所长、团结协作。比如,在工程类竞赛中,选拔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在商业类竞赛中,选拔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商业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学生。增强成果转化的目标意识,鼓励学生将学科竞赛中形成的好点子、好创意进一步深化研究,具备条件的支持其进行产业化;鼓励学生将参赛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办法、积累的经验及时梳理,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具备普遍意义的事项和内容可吸纳到日常教学之中,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本文为〈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GKT24C067)、〈石油石化类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教学管理模式研究〉(2023JSJG167)、〈“双一流”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BFA230085)、〈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J22JYB00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