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煜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金字塔》一课时,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以“小小讲解员”为主任务的跨学科学习方案。
主要教学环节有:1.发现两个文本不同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讲解员”的情境,明确本课任务——列讲解稿提纲。
2.学习《金字塔夕照》,发现金字塔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引起的遐想。
3.用图表梳理《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信息。
4.补充道法学科和数学学科中关于金字塔的内容。根据以上资料,编写讲解稿提纲。
5.搜集有关漯河骨笛的材料,编写提纲,写讲解稿进行介绍。
设计亮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教材资源的深度开发、学生思维的梯度培养。
1.情境创设真实,学科融合自然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小小讲解员"为核心任务,呼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这一任务设计源自现实生活的需要,也基于现行教材的内容。
《金字塔》一课的学习提示中有“说说你对金字塔的了解”的内容。“口语交际”请学生选择一个情境,做一名小小讲解员。习作则让学生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介绍给别人;
除语文教材外,还融合了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数学等内容。这样来自教材又注重整合的主题与目标,让语文跨学科学习既有跨学科性,又不脱离语文性、缺失语文味,体现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征。
学生在“列讲解稿提纲”任务驱动下,学习《金字塔》文本,梳理金字塔的相关信息,并与道法与数学学科中有关金字塔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贯通,实现学科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
设计遵循"课内打基础,课外练能力"的思路。课后实践拓展至漯河骨笛的调查研究,将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当下的生活学习自然对接。
整个设计从任务启动到成果应用,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全方位联结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实际,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多场域、多学科联动。
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
2.教材解读深入,资源利用充分
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割裂处理,要么侧重文学赏析,要么偏重信息提取。
朱老师创新性地将两篇文本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通过《金字塔夕照》激发审美体验,借助《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深化理性认知,构建了完整的认知链条。
在《金字塔夕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金色相关词语,通过标红关键词的方式强化语言感知,进而针对文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自然过渡到《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学习,用非连续性本文的信息解答学生的疑问;在《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环节,则采用多样化的图表工具帮助学生梳理信息,请学生交流第一部分的存在价值。
前者激发想象、引发问题,后者用数据解答疑问,实现“感性认知 — 理性分析” 的闭环,充分挖掘教材互补价值。这种差异化的文本处理策略,充分尊重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
正是因为前面教得到位,最终的学习成果要求既包含文学性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又有准确的数据说明、理性的信息介绍。
这种多元整合的产出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锻炼了理性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资料搜集、信息整合、生动表达等核心能力,将自然迁移至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效避免了习作教学中常见的“资料堆砌”问题。
3.思维训练进阶,能力培养高阶
朱老师从一开始就用挑战性的任务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完成任务分成几个阶段,呈现出清晰的思维发展轨迹:资料搜集(记忆、理解)→信息分析(应用、分析)→成果创造(评价、创造),完整涵盖了布鲁姆认知目标的六个层次。
每个阶段都配有相应的学习支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支持。
比如,在感受金字塔的美时,教师直接让所有与金色有关的字词标红,在梳理金字塔的信息时,提供三种不同类型的图表等。
资料搜集、阅读与整理,最终以提纲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任务的完成从搜集、浏览、理解、整理等低阶学习,逐步走向系统分析、创意设计、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活动。
在学习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分工合作,在"知、行、思"的完整循环中,经历了有意义的探究过程,产生了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获得了心智的成长。
总之,本课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学科融合为特色,以思维发展为主线,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发展方向。
设计中展现出的教材解读深度、资源整合广度和学生培养温度,都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