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给孩子铺就坦途,而在于培养他们穿越荆棘的勇气与智慧。
01
搬砖男孩考上清华,身世让人惊叹
2019年夏天,正在工地上搬砖的林万东,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一时间,整个工地沸腾了起来。
原来他们的工友,竟是一名“天之骄子”:高考满分750分,他竟考了713分!
可这名“天之骄子”为何又沦落到去工地搬砖呢?
原来,林万东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甚至很贫困,连学费也交不起。
他出生于云南一个偏远农村,群山环绕,交通不便。
家人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然而到了他这一代,命运格外残酷。
林父在干活时,突然扭伤了腰,无法再干重活。
没过多久,他又患上了脑梗,长期瘫痪在床上,也没有了语言能力。
这使得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林母一夜之间白了头,但她还是坚定地扛起了生活重担:
一边精心照料躺在床上的丈夫,另一边还要赚钱维持三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看着母亲劳碌的背影,林万东十分心疼。
很多次,他都想放弃学业帮助母亲分担压力,可他也知道唯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他只能一天比一天更努力。
整个高中,林万东没有睡过一次完整的觉。
每天晚上1点睡觉,4点便起床,实在困得不行,他就狠狠掐自己。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林万东光是刷过的习题就有1米多高。
母亲很心疼他,劝他出门放松一下。
可即使是放松,林万东手里也总是捧着一本书,就连同学都笑他是“书虫”。
可只有林万东知道,这是他唯一的逆天改命的途径,也是唯一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家庭困境的办法。
很快到了高考的日子,林万东也始终有条不紊。
出了考场后,他并没有选择放松,而是做了一个令众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去工地搬砖,将每天180元的工资交到妈妈手上。
清华录取通知书送到工地上时,他满手水泡、浑身酸痛,黝黑的脸上泛起了一抹笑脸。
很快,他的事迹爆火。
网友们纷纷感觉到不可思议:“就这也能考上大学?”
确实,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寒门贵子越来越少,更何况是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之下成才。
林万东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自强不息。
在生活的重压下,这个少年展现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面对命运的考验,他选择用知识改变人生;如今毕业后回到基层岗位上,他依然保持着那份赤子之心。
正如清华校长邱勇在开学典礼上的赞扬他时,说的:“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
真正的成长,是在困境中不屈服,在逆境中求突破,在成功后懂感恩。
因为物质条件会改善,生活环境会变化,但蕴藏在内心的奋斗精神,却是滋养一个人一生的沃土。
02
逆境不是借口,努力才有出路
孟子曾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回避苦难,而在于将苦难淬炼成前进的阶梯。
2013年,山东济南,正在读高一的陶朋瑞突患重病,导致右侧偏瘫。
此后,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可医生们都摇头拒绝。
好不容易在北京一所医院他们看到了希望,可却因医治不及时,右手再也无法回到此前灵活的样子了。
父母觉得陶朋瑞很辛苦,便想让他放弃求学,在家安心养病。
可陶朋瑞却不愿意就这样放弃自己,便坚持在家自学,用学习填充无聊的生活。
右手无法写字,他便练习用左手写字;
跟不上课业,他便不日不夜地学习。
慢慢地,他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再接下来,他的成绩不断提升。
2017年,陶朋瑞以564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021年,他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
身边人不明白他为何能够在身有残疾的情况下,还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他说苦难才是他的源动力。
或许,苦难和逆境无法选择,但我们却可以教导孩子优先调整自己的姿态。
面对困境,有人顺其自然,有人卑躬屈膝,也有人逆流而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示主动权。
那些真正的强者,早就选择在黑夜里,为自己点亮一盏灯。
正如贝多芬而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很多时候,逆境并不是命运的惩罚,而是孩子们成长之路不可或缺的动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没有人会永远幸运,也没有人会永远生活在顺境中。
让孩子早日懂得逆境的意义,让他们明白“苦难从不会为软弱让路,却永远为坚韧者让道”,才能早日习得生活的真相,谱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摧毁他们的,最终都会使得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03
真正负责任的教育:不是砸钱报班
而是培养孩子的“反脆弱”心智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
“孩子应该从小就知道,挫折是人生的常态,只有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才能拥有真正强大的内心。”
深以为然。
生活中我们总祈求一帆风顺,殊不知,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狂风暴雨可能会打乱向上生长的速度,却也能提醒我们时刻注意向下扎根。
看了林万东和陶朋瑞的故事,才明白:
真正的成长从不在温室里悄然发生,也不是从补习班、兴趣班里精准塑造,而是让孩子们拥有直面风雨的勇气和力量。
然而,风雨并不代表着歌颂苦难、刻意制造苦难,而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反脆弱”心智。
1.失败不是污点,而是成长养料
看到过这样一个教育案例,十分惊艳。
一次数学考试后,全班同学都很垂头丧气,有的孩子甚至捶打着卷子。
数学老师走进教室后,并没有批评孩子,反而是让孩子们撕下一张白纸,将这些白纸当成错题,随意揉搓发泄不满,再将纸团抛到讲台上,代表着错题已经远离了。
这一番操作下来,孩子们的怒气已经消了。
然后,这位老师又要求孩子们将纸团捡回来,用自己喜欢的彩笔描摹这些褶皱。
等到孩子们描摹完后,老师告诉孩子们:
“这个纸团其实就相当于你们的大脑,而这些褶皱就是大脑的神经元。你们每错一道题大脑就会多长一条神经元,所以可以你们拥抱错题。”
于是,这些孩子们真的爱上了错题,成绩也稳步提升了。
从小到大,我们总以为失败和挫折是污点,但其实,每一种错误都值得赞扬,每一种失败都值得歌颂。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让孩子明白,失败和挫折都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如此,终有一天,他们才会懂得试卷上的红叉不是判决书,而是自己的潜力生长点;那些曾让他们捶胸顿足的失败,正是人生之路上的不完美勋章。
2.为孩子设计“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目标若遥不可及,会压垮前进的勇气;若触手可及,又难以点燃斗志。
管理学中有一个SMART原则,是指目标应具备“可达性”与“挑战性”的平衡。
若是目标过低会让孩子索然无味,过高则易引发挫败感。
例如,如果孩子作文水平不高,那就将“写一篇作文”拆解为“本周积累10个描写春天的成语”,完成后及时给予具体表扬。
心理学家德西发现,这种“小胜利”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努力-成就感-再努力”的良性循环。
同时,设置一个“安全冒险区”,在不影响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承受一些压力。
鼓励孩子报名参加校际辩论,即使可能因经验不足失利,但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临场应变能力,同时接受评委和观众的反馈来改进表达技巧;
可以让孩子管理一周家庭开支,包括买菜、缴费等,超支后需自行调整后续计划,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抗压能力。
......
这些行为并不只是为了制造挫折,而是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3.塑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安全感与归属感是孩子生长的根基。
一个家庭温馨和谐,孩子就更有学习的动力,面对各种挑战也会更加从容不迫。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自己如何,父母都始终站在自己身后,父母爱的是自己这个人,而不是所谓的成绩和成功。
反之,一个充满压力的家庭,很难培养出茁壮成长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尽可能高质量陪伴,陪着孩子时要放下手机专注倾听,避免将互动变成“审讯”;
其次是无条件接纳,适时表达自己的爱意;
最后是做孩子的情绪避风港,当孩子有小情绪时,有限接纳情绪,而非讲道理或批评。
正如鲁道夫·斯坦纳所说:“孩子通过感知周围人的行为来构建自我。”
和谐的家庭关系,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
当孩子知道,无论跌倒多少次,总有一双手愿意拉他们起身,总有人理解他的挣扎,他也有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
鲁迅先生曾言: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林万东用知识改变命运,陶朋瑞以左手书写答卷。
他们的故事共同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给孩子铺就坦途,而在于培养他们穿越荆棘的勇气与智慧。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风雨中长成自己的模样,在热爱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赋予这样的力量:既看得见远方的星辰,也踏得稳脚下的泥土;既扛得住生活的重量,也守得住内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