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本科后大专?以为是玩梗,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最近,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章程,活生生把“本升专”这个网络梗变成了现实。消息一出,网友们直接炸锅,评论区里段子横飞:先上本科后大专,学历硬过五指山;原来真有”知识逆行“这回事儿;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本科,转头还得去读专科;本升专,好小众的词汇;这是技术岗捷径,比考研卷公务员实在多了!
看着这些段子,笑着笑着就哭了。“本升专”的背后,何尝不是就业压力下的不得已而选之。
实际上,”本升专“已经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常规操作了,他们早从2022起就开始这样招生了,而且招生人数连年上涨,从最初的30人一路飙升到2025年的135人。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说明啥?不还是市场有需求嘛。
现在满大街都是本科生,看上去似乎是人才多到用不了,但真正能对口的工作岗位就那么点儿,竞争激烈得跟抢春运火车票似的。再看看另一边,技能型岗位却天天喊着“缺人”,工厂里招个技术工人,开出的工资比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要高,条件再好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
有人说,“本升专”不就是脱了“孔乙己的长衫”嘛!这话乍一听有点道理,可仔细琢磨琢磨,哪有那么简单?当年拼了命考本科,不就是想着穿上这件“长衫”,能有个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吗?现在突然告诉你,还得再去学门技术,这不就跟你好不容易买了件名牌大衣,结果发现还得再搭条裤子才像样一样憋屈吗?
无奈,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企业招人早就不看你学历有多高,而是看你能不能实实在在干活。那些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的所谓高学历人才,早就不吃香了。与其抱着个本科文凭四处碰壁,还不如放下身段学门技术,起码能有口饭吃。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南省内唯一的公办轨道交通学校,在就业上毫无压力,学生也比较抢手,这才是家长和学生”舍本求专“的关键所在。
在就业为王的当下,会不会有其它就业较好的专科学校,也效仿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这个很难说。要是所有学校都跟风搞这一套,会不会陷入“学历套娃”的死循环?
想象一下,以后可能得“专→本→专”这么一路读下去,那咱们的教育体系不就乱套了吗?这就好比是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来回折腾,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儿。而且,“本升专”也不是谁都能接受的。那些寒窗苦读多年的本科生,心里肯定有落差,觉得自己的努力白费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
再往深了看,“本升专”现象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在培养“通才”,可市场却越来越需要“专才”。本科生学的知识太宽泛,缺乏实践技能,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从头学起。
而专科教育虽然注重实践,但在社会认可度上又比不上本科。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本科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专科生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本升专”可不行。
回到个人选择上,如果你正面临“学历贬值”和“技能需求”的两难抉择,该怎么办?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死抱着“孔乙己的长衫”不放手,肯定是行不通的。与其在学历的赛道上挤破头,不如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市场需要什么。要是你对技术感兴趣,那就大胆去学,说不定能闯出一片新天地;要是你还想在学术领域深造,也别盲目跟风,先看看这个专业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升专”这个看似荒诞的现象,其实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习与就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家长和学生也必须深刻认识到,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真正能让你在职场上站稳脚跟的,是过硬的技能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至于“孔乙己的长衫”,该脱的时候就得脱,别让所谓的面子,耽误了自己的里子。毕竟,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吃饱饭、挣到钱,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