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学期要上17门课,期末考试从6月20日考到7月2日,天天考试,整整13天,我人已经麻了。
高考刚结束,一位来自双一流高校中外合办项目的大二生小A,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了这段话。
没有煽情,没有鸡汤,只有疲惫和一种快要被学习压垮的无力。
他的这条帖文在评论区被无数“过来人”一键共情:
“4+0学完四年,我直接精神内耗到人没了。”
这个夏天,数以万计的高考家庭,正陷入是否选择“中外合办”的焦虑。而小A的经历,只是这个系统下被压出来的其中一个切片。
本期,我们不谈机构宣传的“双文凭”“升学率”,只说你在宣传册上永远看不到的部分——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走入中外合办项目后,究竟会经历什么?
01
什么是中外合办?为什么这么火?
过去十年,“中外合办”从小众项目变成了填志愿的主流选项之一。
主因很简单:
分数不够211/985,那就用“中外合办”曲线救国,“低分上名校”。
英语好、有出国意向,但家庭预算不够直接出国,那就“2+2”混个双文凭。
不想复读?不想再赌?那就花钱上个国际项目“保底”。
(图源:http://www.crs.jsj.edu.cn/)
各种中介和高校宣传更是花式堆叠标签:
2+2:前两年在国内,后两年去国外大学本部读,毕业可拿国内和国外两张学位证;
3+2:国内本科三年+国外硕士两年,五年毕业直接硕士;
4+0:四年全在国内读,学的是国外课程,授课用英文,拿国外学位。
看起来是不是诱人?
但我们要告诉你的,是每一种模式背后藏着的压力、代价与风险。
02
他们过得好吗?一线学生的真实体验
小A就读于某211高校的中外合办项目,选择的是4+0模式。
他的反馈如下:
课程压缩,节奏爆炸:“我大二修17门课,几乎所有人都被课程压垮。四年内容压到两年上,只为了赶国外那边的学分进度。”
英文专业课 = 双倍压力:
“全英语授课,根本听不懂。马上要出去交换了,结果雅思还考不出来。”
学费贵到离谱:
“普通专业5000一年,我的中外合办4万一年,每学期书本加考试又是一笔。家里每年都在算钱。”
社交鄙视链明显:
“大家说中外合办筛掉的是家境不好的人,不是人渣。这话我信,这里打tai,乱玩的富哥很多。”
“有人能一周见四个女朋友,有人高考失利后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小编认识在国内知名中外合办大学读书的同学。最难受的根本不是每天卷生卷死,听着自己根本听不懂的阿拉伯英语教师讲课,而是当她和别人将自己在中外合办读书时,会被人嘲“水校。”
03
中外合办有哪些好处?
小红书上在中外合办读书的博主表示:
01
优质教育资源
学生可以以上不了985、211的成绩,享受985、211高校的教育资源,接触到国内顶尖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资源。
02
增强升学与就业竞争力
参与中外合办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985、211院校的项目,往往能获得国际认证的学位,在未来如何决定申请国际研究生项目,与普通国内大学生相比,有着极大的优势。
(https://shanghai.nyu.edu/cn/)
03
灵活教育模式
许多中外合办项目提供4+0模式(不强制出国),这让学生即使不出国,也能享受到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学术氛围。相较于传统的国内本科学历,高考一考定终生,中外合办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路径更具灵活性。
02
增强升学与就业竞争力
据小红书上的分享的帖子所言,大部分中外合办大学宿舍条件较好,对部分很在意宿舍环境的孩子很有吸引力。
(小红书@Letitia_chuuu)
04
别被忽悠了,中外合办有哪些避雷点?
01
误区一:中外合办=低分上名校?
不完全是。只有计划内、正规备案的中外合办,才可能“低分+能力”曲线救国; 计划外的所谓“2+2”、“国际本科”,很多根本拿不到国内大学学位,甚至没有教育部承认。
02
误区二:只要上了国外就能镀金?
国外部分学校根本不是QS百强,“对接方”可能是野鸡大学; 甚至有学生去国外后才发现,课程设置不接轨、文化适应不过来,白白浪费时间。
03
误区三:花钱就能轻松?
不,中外合办的课程普遍偏难、节奏紧、全英文教学。 不卷、不学,挂科重修成本更高。
05
风险预警:部分中外合办项目“人未毕业,项目先停”
近年来,多所知名高校的中外合办项目陆续停招或更名,令不少在读学生措手不及:
(https://www.sohu.com)
上交密院:更名为“浦江国际学院”,官方未宣布终止合作,但招生与项目宣传大幅收缩。
川大匹兹堡学院:悄然停止招生,据称四川大学正在寻求新的海外合作方。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合作关系调整,未来办学方向趋于本土化。
这些变动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入学时签署的是A-B合作协议,但若B方(即外方高校)退出,原本承诺的“双学位”可能不复存在。
家长和学生常常忽略: 有些非独立法人机构的中外合办项目,一旦外方撤出,中方学校可能无法继续保障原本的外方学位发放。
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独立法人):学生毕业可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西浦两校学位。
(https://zh.wikipedia.org/)
西安交大-米兰理工学院(非独立法人):毕业通常可获得双方学位,但前提是项目持续运作,外方合作未变更。
因此,填报前一定要问清楚:
能否拿到外方学位证?
是否同时获得国内本校的毕业证与学位证?
外方是否为正式合作方,合作年限、协议稳定性如何?
06
如何分辨靠谱学校?
中外合办分为两类——
独立法人办学机构(稳定性高、学位清晰)
独立招生代码、独立校区、外方深度参与管理
毕业通常拿双学位(国内与国外)
有代表性的“靠谱”名单:
(图源:https://www.sohu.com)
非独立法人办学项目(变动大、依附性强)
多为某高校下属学院,受中方主导管理,外方参与较弱
若外方退出,项目可能取消或更名
文凭可能只有国内高校学位证,外方证书存变数
典型项目:
上交密院(与密歇根大学合作,已更名)
川大匹兹堡学院(已停止招生)
西安交大-米兰理工学院(合作持续中但为非独立法人)
那么我们要如何判断呢?小编总结了三步辨别:
1.上教育部官网,查是否为中外合作办学备案项目
2.看是否为独立招生代码、独立校区;
3.问清楚:毕业时能否获得外方大学正式学位证(不是“结业证”)?是否为中留服认证高校?
07
谁适合选?谁更该绕道?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适合中外合办项目,但以下两种情况值得考虑:
01
分数未上重本线,但接近一本线
如果你的分数接近一本线,可以考虑选择一所正规一本大学的中外合办项目,尤其是那些将学校强势学科对外合作的学院。
许多这类项目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上不会标注“中外合办”字样,学信网也不会特别注明(不过具体情况不同学校可能有差异,建议打电话咨询招生办确认)。
如果选择4+0模式(即不强制出国),实际上你相当于花几万块钱获得一个本科学历的“稳进通道”。
02
分数上了重本线,但进不了211/985
如果你的预算充足,可以考虑选择中外合办专业。
一些项目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升学路径,确实优于普通一本,尤其对未来的研究生申请和出国深造非常有利。
03
其他情况不推荐选择
比如分数刚过二本线,依然执意想“花钱逆袭”;或者英语基础较差、家庭预算有限、且没有明确出国计划的考生,这种情况下选择中外合办项目可能得不偿失,效果也不理想。
中外合办不是救命稻草。小编认识一些读中外合办准备出国的同学,读了两年三年准备出国时,连雅思托福都考不出来。
对于那些有着明确主见的孩子而言,中外合办的大学生活会让他们每天过得充实又疲惫。但也有人因为繁重的压力,不被管教的大学生活,高昂的学费在多年后后悔迷茫。
强烈建议高考后,别着急,也别盲目听从中介,去深度了解各个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
在这里小编也强烈建议各位家长,无论高考分数如何,在讲明家中条件需求后,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综合考虑后,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文 | Jupiter
你怎么看待中外合办?
你认为是捷径还是?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