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一中的三名高考生,分数足够进入清华北大,最终却选择了其他名校的热门专业。这本是学生基于兴趣、专业前景和个人规划的自主决定,却激怒了班主任漆老师。得知学生未按其建议填报“清北”志愿后,漆老师在班级微信群中情绪失控,痛斥学生“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指责其行为“让学校的清北梦碎,对不起学校的百万付出、老师的倾情陪伴”,随后愤然解散了群聊。
事件迅速引发关注,校方反应还算及时。通报称,漆老师已深刻检讨并道歉,并重申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学生志愿填报”。最终,三名学生如愿提交了自己的志愿。
漆老师的“破防”,表面上是建议未被采纳而恼怒,但其实可能没这么简单。那句“对不起学校的百万付出、老师的倾情陪伴”,无意中将本该纯粹的教育投入,变成了学生必须偿还的“情感债务”。学校的投入、老师的陪伴,是教育分内之责,岂能成为绑架学生选择、要求其牺牲个人规划的筹码?
更深层的原因,是部分基层教育生态中根深蒂固的“清北情结”。对于许多县级中学而言,“清北录取人数”仍是衡量办学水平最闪亮的招牌。一个清北录取生往往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倾斜——专项经费、最优师资、竞赛机会等。学校投入巨大,教师倾注心血,无形中都押注在“清北率”这一核心指标上。优质生源成为争夺对象,“产出”清北生成了衡量回报的关键。
三名学生的“自主选择”,打破的不只是班主任的个人期望,更触动了一整套围绕名校录取率运转的评价体系和潜在利益。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过清北线即兑付奖金”的规则,这无形中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微妙的“捆绑”关系,高分考生被视作必须争取的“战略资源”,其个人意愿反而被忽视。
相关法规早有明示,学校应尊重学生志愿选择权,不得强迫或干预。志愿填报是学生迈向独立的关键抉择,专业适配度关乎未来发展。三名学生选择其他名校的王牌专业,是基于兴趣与时代需求的理性判断。教师可提供建议,但决定权应在学生及其家庭手中。三名学生顶住压力,坚持按自己意愿填报,其勇气值得赞赏。这是对教育本质的生动践行。
该事件以学校通报、老师检讨、学生自主填报落幕,但这不应是终点,防止类似事件重演,需要变革教育评价体系。教师考核能否不再紧盯名校人数,而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社会认知能否破除“唯名校论”,理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改变评价指挥棒,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让师生从功利化的束缚中解脱,不再上演类似“破防”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