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哈尔滨音乐学院考研的团队
1、音乐考研心得 |
2、音乐考研心得 |
3、音乐考研心得 |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哈音全套课程)
2025年【哈音811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乐律学的重要理论。它是一种计算音律的方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三分损一”是将原有弦长分为三等份,减去一份,得到上方纯五度音;“三分益一”是将弦长分为三等份后增加一份,得到下方纯四度音。从一个基准音开始,连续运用这两种方法,就可以生成一系列的音。例如,以宫音为基准,通过三分损一可得到徵音,再通过三分益一得到商音等。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音高与弦长关系的科学认知,构建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2.减字谱
减字谱是中国古琴记谱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文字谱发展而来。减字谱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符号,用这些特殊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其特点是简洁明了。一个减字符号往往就能代表原来需要许多文字才能描述清楚的弹奏动作。例如,通过简单的符号就能表示出左手按弦的位置和右手的弹奏指法,像“勾三”这样的符号,就清楚地说明了右手用勾的指法弹奏第三弦。这种记谱法极大地方便了琴曲的记录和传承,使得大量古琴曲谱能够流传至今,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关键要素。
3.秧歌剧
秧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民间歌舞小戏。它起源于农村的秧歌,在陕北地区尤为兴盛。秧歌剧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像抗日斗争、大生产运动等都是常见主题,例如《夫妻识字》生动展现了边区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景。其表演形式活泼,角色形象鲜明。在音乐上,采用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旋律简单质朴、易于传唱。舞蹈动作也源于民间秧歌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秧歌剧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为新歌剧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深远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这部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它包括《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等八个乐章,每个乐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作品融合了独唱、合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旋律激昂澎湃,歌词充满力量。如《保卫黄河》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与歌词振奋人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是一部凝聚民族精神的不朽音乐巨作。
5.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新式学堂中开设的音乐课及所教唱歌曲的统称。它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其歌词多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妇女解放等进步思想,如《何日醒》体现救亡图存的愿望。曲调主要采用欧美、日本的现成曲调进行填词,像李叔同的《送别》就用了美国歌曲的旋律。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音乐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它不仅传播了新的音乐形式,还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在推动中国音乐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6.汉乐府
汉乐府是指汉代的乐府诗。乐府最初是汉代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机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等场合演奏之用。这些乐府诗内容丰富多样。有反映战争苦难的,如《十五从军征》,描绘了老兵归家后的凄惨景象;有展现爱情生活的,像《上邪》,以女子发誓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其形式自由,语言通俗生动,以五言和杂言为主,叙事性强,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7.通奏低音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一种记谱和演奏方式,也被称为数字低音。在乐谱中,作曲家只写出低音声部线条,在低音音符的上方或下方会标有数字和符号。这些数字和符号是一种简略的和声指示,演奏者(通常是键盘乐器或琉特琴等)需要根据这些标记即兴填充出和声部分,包括和弦的具体音高和节奏。通奏低音在乐队合奏或声乐伴奏中广泛应用,如在歌剧、康塔塔等体裁中,这种方式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同时也给予演奏者一定的发挥空间,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灵活性与装饰性。
8.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诞生于19世纪中叶,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首创。交响诗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它以文学、绘画等为创作题材,用音乐来描绘故事场景或表达情感意境。比如,李斯特的《塔索》就是以意大利诗人塔索的生平为蓝本创作的。它融合了交响曲的宏大叙事性与歌剧等体裁中的戏剧性因素,通过主题的发展、对比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交织来塑造形象。其结构不像传统交响曲那样严格,常常根据内容灵活安排,在演奏时长上可长可短,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表达内心情感和文学艺术观念的重要音乐体裁。
9.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一个流派。它强调音乐的不确定性。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会有意引入偶然因素,比如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演奏者在舞台上不弹奏传统意义的音符,只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打开和关闭琴盖的动作,让听众聆听环境中的声音。在表演方面,偶然音乐也充满不确定性,可能是演奏者的即兴发挥部分增多,或者根据现场环境因素(如观众反应、自然声音等)随时改变演奏方式。这种音乐观念打破了传统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固定模式,挑战了人们对音乐的固有认知,拓宽了音乐的边界。
10.格鲁克
格鲁克是德国歌剧作曲家,在歌剧改革领域贡献巨大。他生活在18世纪,对当时意大利歌剧的一些弊端进行革新。格鲁克主张歌剧应简洁自然,强调戏剧内容的重要性,力求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他摒弃了以往歌剧中冗长的炫技段落,让音乐为剧情服务。其代表作品有《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在这部歌剧中,他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生死等主题。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影响深远,推动了歌剧从华丽的声乐炫技向注重戏剧表达的方向转变,为后世歌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1.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是西方早期复调音乐形式。它起源于9世纪的宗教音乐,最初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上方或下方附加一个平行的声部。最典型的是平行奥尔加农,如在圣咏旋律的上方四度或五度添加一个平行的线条,两个声部以相同的节奏进行,这一形式使音乐从单声部走向了多声部。随着发展,出现了自由奥尔加农,附加声部与圣咏的音程关系和节奏都更加灵活多变,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奥尔加农的出现开启了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是中世纪音乐重要的创新,为之后复杂的复调音乐体裁如经文歌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2.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是19世纪60年代俄国音乐界的一个重要创作集体。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 - 科萨科夫、鲍罗丁和居伊。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理念和目标,即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他们以俄罗斯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风格富有民族特色。例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绘画艺术的融合。“强力集团”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历史、神话、民间生活等诸多领域。他们的音乐活动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俄罗斯音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简答题
1.王光祈比较音乐学中的领域与音乐成就
王光祈是中国近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在比较音乐学领域建树颇丰。
在研究领域上,他聚焦于东西方音乐比较。一方面深入探究中国传统音乐,对古代律制、民间音乐体裁等展开系统梳理,挖掘本土音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放眼世界,钻研西方音乐体系,涵盖作曲技法、音乐理论等诸多范畴,旨在找出二者异同。其音乐成就斐然。理论著作方面,撰写了《中国音乐史》,以现代学术视角剖析古代音乐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提供珍贵资料;《东西乐制之比较》是比较音乐学经典,详述中西乐律、音阶差异,开启跨文化音乐研究先河。
在音乐实践上,他积极传播音乐知识,倡导音乐救国,通过演讲、著文激发民众音乐热情,提升民族音乐素养。王光祈凭借卓越的探索与实践,搭建起中西音乐交流桥梁,其比较音乐学成果不仅为当时国内音乐发展注入活力,更为后世音乐学术研究、民族音乐弘扬奠定坚实基础,在中国音乐史上熠熠生辉。
2.宋代诸宫调
宋代诸宫调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说唱艺术形式。它由北宋艺人孔三传首创,在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创立。其音乐结构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来说唱故事,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文体上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歌唱和说白相间,以唱为主,基本上属叙事体。伴奏乐器在宋代主要有鼓、板、笛等,也有用水盏打拍或弦索伴奏的情况。诸宫调的内容广泛,能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其唱词部分有接近代言体的特征,可使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宋代诸宫调是说唱艺术的一大创新,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像元杂剧的形成就直接受其影响。它标志着中国说唱艺术进入了成熟时期,对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成就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其歌剧创作成就卓越。
在作品内容方面,他的歌剧题材广泛,早期作品如《纳布科》反映了意大利的民族主义情绪,激励着人们为自由和独立而战;后期作品如《奥赛罗》《茶花女》等,深入刻画了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纠葛,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在音乐创作上,威尔第善于运用意大利民间音调,旋律简洁且富有个性魅力,如《弄臣》中的《女人善变》,易于传唱且能深刻表现人物性格。他注重发挥乐队的作用,加强了音乐与戏剧发展的紧密联系,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还对传统的分曲体结构进行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幕式结构,增强了歌剧的连贯性和戏剧张力。
威尔第的歌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音乐技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世界歌剧史上的经典,对后世歌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4.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类型,特征与艺术成就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乐队协奏曲:也叫协奏交响曲,是一种多乐章的乐队曲,其中全部乐器的合奏常和某种发挥华丽技巧的乐器相照应,没有单独的独奏乐器,而是乐队中不同乐器组相互配合演奏。
·大协奏曲:以小组独奏乐器与大组乐器的对比竞奏为特点。小组独奏乐器包含如两支小提琴和通奏低音(1把大提琴、1架古钢琴),大组乐器主要是弦乐器,有时也有小号、双簧管等管乐器。
·独奏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如小提琴)同乐队协奏,突出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对比和协调。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在音乐形式上,多采用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强调对比,包括独奏与乐队的力度、音色对比,以及不同乐章间的速度、情绪对比;音乐风格丰富多样,意大利的清新明快,法国的优雅华丽,德国的严谨严肃;演奏技术难度较高,特别是独奏部分,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技巧和表现力。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确立了协奏曲的基本形式和结构,为后世协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通过对比等手法使音乐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涌现出了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等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众多经典作品,推动了器乐演奏技术的发展,对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点击试听↑↑↑)
论述题
1.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及其代表作品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盛况空前的群众性爱国音乐运动。它不仅契合了全民抗战的时代呼声,还适应了宣传动员群众的时代要求,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众多爱国音乐家满怀悲愤地创作抗战爱国歌曲,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侮。这些音乐家大致分为专业院校音乐家群体和左翼音乐家群体。专业院校音乐家群体的代表人物是黄自,他创作了《抗敌歌》和《旗正飘飘》等作品。左翼音乐家群体的代表人物包括聂耳和冼星海,他们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如《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
代表作品及其影响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涌现出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激励了人们的抗日斗志,还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义勇军进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填词,这首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以激昂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抗敌歌》:由黄自作曲,这首合唱作品是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在太行山上》:由冼星海作曲,这首歌曲描绘了太行山区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
·《大刀进行曲》:由麦新作曲,这首歌曲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表达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和决心。
·《救国军歌》:由吕骥作曲,这首歌曲通过雄壮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激励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
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广泛传唱,还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宣传动员作用,还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歌曲,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和团结一心的精神。今天,重温这些歌曲,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
2.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思想百家争鸣,音乐思想也呈现出不同流派的争鸣态势,主要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学派,矛盾集中在倡乐和非乐上。
一、儒家音乐思想
孔子:对儒家音乐思想影响深远。他不同于空谈理论者,能从广阔角度看待音乐。他区分美和善两个范畴,并认为两者结合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肯定音乐对建立秩序、改造风气有作用,还主张甄别音乐好坏。
孟子与荀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更是先秦学术思想集大成者,其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荀子认为音乐能配合统治者文治武功,感化人心,“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倡乐主张,使儒家音乐思想形成较完整体系。
二、墨家音乐思想
墨家代表墨子的思想与小私有者阶层利益相联系。他认为王公贵族爱好音乐就会搜刮民脂民膏办乐器;举国热衷音乐就会荒废正事;音乐也不能治理天下或抵御外敌。他的非乐思想在谴责贵族奢侈享乐方面有积极意义。
三、道家音乐思想
道家以老子为代表,他代表没落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他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提出无为主张,在音乐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否定人的音乐,走向虚无主义极端,对音乐的理解存在偏颇。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反映了当时不同阶级的立场和政治见解,这些思想对中国音乐理论的建设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曲的艺术成就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兴起的一个音乐流派,代表了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交响曲在结构、旋律、和声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海顿被誉为“交响曲之父”,他确立了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并在配器上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莫扎特的交响曲以其旋律优美、结构严谨著称,尤其是在戏剧对比和情感表达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贝多芬则将交响曲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将小步舞曲改为诙谐曲,还在精神内涵上赋予了交响曲深刻的社会和哲学意义。
交响曲的特点
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曲在结构上遵循了严格的四乐章形式,即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板。这种结构不仅使作品具有清晰的逻辑性和对称性,还能够充分展示作曲家的创意和技巧。在旋律方面,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曲注重旋律的流畅性和歌唱性,常常采用简洁明快的主题,通过巧妙的变奏和发展,使音乐充满活力。和声方面,这一时期的交响曲强调和声的清晰和功能性,常用主调和声,使音乐的结构更加稳固。配器方面,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对乐队编制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各种乐器在作品中发挥出最佳效果。
艺术影响
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曲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一时期的交响曲形式和结构成为后世作曲家创作的典范,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其次,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曲在和声和配器方面的创新,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最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还在精神内涵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激励了无数后来的音乐家和听众。
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曲不仅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在结构、旋律、和声和配器等方面的成就,不仅展示了作曲家们的卓越才华,也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当我们再次聆听这些经典作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4.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艺术成就
浪漫主义时期是音乐史上一个充满激情与创新的时代。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不仅在情感表达和技术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还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特征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高度的技术要求著称。作曲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和结构,而是追求更为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他们通过复杂的和声、丰富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来传达内心深处的情感。此外,钢琴制造技术的进步也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使得钢琴音乐在音色和动态范围上有了显著提升。
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精致的旋律著称。《夜曲》《前奏曲》和《玛祖卡舞曲》等作品展现了他对钢琴音色的独到理解和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特别是《降E大调夜曲》和《升C小调前奏曲》,这些作品不仅技术上极具挑战性,更在情感上触动人心。·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技术和表现力的双重挑战而闻名。《匈牙利狂想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巧,还融合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此外,他的《爱之梦》则以其温柔而深情的旋律赢得了广泛喜爱。·舒曼:舒曼的钢琴音乐同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他的《童年情景》是一组描绘儿童生活的短小作品,每一首小曲都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克莱斯勒偶记》则展示了他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从激情澎湃到忧郁沉思,无不令人动容。影响与遗产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许多现代作曲家和演奏家仍然从中汲取灵感,继续探索钢琴音乐的无限可能性。此外,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在音乐会和录音中依然广受欢迎,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高超的技术要求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华,也推动了钢琴音乐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