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提升成绩?父母淘来“聪明药”,孩子却成了“瘾君子”。
考前冲刺都有什么方法? 查漏补缺、突击背诵、错题回顾...... 然而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 把主意打到了“捷径”上 。“最后冲刺!一小片提升一大步” ,“同学都在用,不用就落后” ,“至少专注力能提升200%” ......
一些“聪明药”走入学生和家长的视野 ,然而 ,这些号称能实现短期内提升学习能力的药物, 实则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陷阱!
高三优等生杨宏(化名)的复习冲刺之路,是被母亲买来的几粒白色小药丸彻底改写的。
她最初服药后效果“立竿见影”,精力充沛、注意力高度集中,甚至能“按下学习加速键”。但随着药量擅自增加,失眠、脱发、心悸接踵而至。停药后头痛欲裂的她竟开始自己在网络寻找药源,结果换来的不是聪明才智,而是幻觉频发、出现被害妄想,医生最终发现其中非法掺杂的竟是毒性惊人的苯丙胺——摇头丸!备考研究生、准备事业单位考试的年轻学子,乃至重金网淘只为提升女儿记忆力的父亲...这些本该手握书本的人,却沦为精神毒品的猎物。
"聪明药"毒在哪?
所谓“聪明药”——多指专注达(哌甲酯)、阿德拉(右苯丙胺)和莫达非尼。仅作为处方药,临床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可它绝非智力加速器:哌甲酯成分接近于冰毒,初期带来的“功能增强期”实际上是神经中枢被强行刺激的虚幻假象。短期可提升注意力,但非ADHD患者一旦擅自服用:
药物竟从何处流出?
国家早已将专注达等列为一类精神药品:需毒麻资质医生严格评估ADHD诊断才可限量开具,且全程处方备案监控。
可现实令人不寒而栗:
而购买这些药的人清楚其中风险吗?答案触目惊心——一份判决书中卖家坦白:买家多为学生、压力大的职员,“无一人称买来治病”。
被教育焦虑逼出的毒路
为何明知违法且伤身,有人依然甘为孩子健康铤而走险?
这源于一个根深蒂固的幻觉:成绩可以药补。回溯生命一号、太阳神口服液等“高考神药”时代,保健品智商税不过耗费金钱;而今日的聪明药,则已在法律与健康底线上步步惊心。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激励异化为"加服一粒赶超对手"的暗黑逻辑,教育焦虑已然异化成了裹着毒药的糖果外衣。
《2024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数据残酷:麻精药品滥用者低龄化触目惊心,最小的成瘾患者仅15岁。药越“聪明”,代价就愈发血腥。一切关于分数可以“弯道超车”的捷径幻想,终将付出高昂的智商与健康税,甚至触碰法律红线。
教育的目标应是点燃求知热情、拓展精神疆界,而非催生于药物的病态竞争力。 对“聪明药”的盲目崇拜,是教育焦虑下最畸形的倒影,更映射出单一分数评价体系的偏颇与残酷。
法律的红线、科学的壁垒无法阻挡扭曲的期待时,或许正是我们该共同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把孩子驱向某些无形的“毒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