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放暑假,有不少家长在后台给我留言。
说自家孩子,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不叫吃饭就不起床,每天不提醒,压根想不起学习的事儿。
这么下去,会不会开学后成绩下滑啊?
其实,像类似这种状况,在假期里绝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常态”。
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努力了一学期,好不容易放假了,就尽可能让孩子放松休整一下。
可我想说的是,适当的放松,确实能以更加饱满的姿态,迎接新的学习旅程。
但如果孩子出现了3种迹象,那家长就得当心,他的学习或许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教育界著名的“暑期学习损失”研究指出:
孩子假期放任自流,学业能力可能会倒退数月。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警惕以下3种学习下滑的预警信号。
①假期作业“能拖就拖”
拖延的“怪圈”,几乎是每个假期都会上演的戏码。
孩子觉得假期还长,于是把作业拆成了“明天的事”、“后天的事”,到最后只能熬夜赶工。
可他们忘了,学习绝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冲刺赛,而是需要持续输入的马拉松。
心理学上有个“飞轮效应”。
大概意思是让静止的飞轮转起来,最初需花费很大的力气,但只要多转一圈,就会越来越轻松。
对应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也是如此。
如果自家孩子自己承诺的学习安排,一次一次的没有兑现,那么就该警惕了。
因为这种“拖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是“自律性”的下滑。
那么一旦步入新学期,学习走下坡路,几乎就是板上钉钉了。
②电子设备“长在手上”
每到假期,孩子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每天打游戏、刷剧、看短视频,玩得不亦乐乎。
其实,适当的玩一玩手机,本无可厚非。
但怕就怕的是,孩子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因为一旦沉迷,那么就相当于在悄悄“吃掉”孩子的学习能力。
根据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长期接触短视频、游戏等强刺激内容,孩子的大脑奖赏系统会被过度激活。
简单来说,一旦孩子习惯了刷几秒的视频就能获得快乐,那么他们就难以适应“解一道数学题得花十分钟”所带来的延迟满足。
再说的直白点,手机粘在手上的孩子,会对专注力进行较大的破坏。
等到进入新学期,课程难度上升,专注力下滑的问题,就会被无限放大,成绩下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③满口抱怨,个人情绪严重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同样值得家长警惕。
那就是一旦说起学习的事情,孩子张嘴闭嘴都是抱怨,以及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
比如,孩子会说数学太难,学不会,是因为老师讲的太差,这才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若是孩子整天把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而不进行自我反省和努力,那么成绩退步,就是迟早的事儿。
原因很简单,当孩子开始用情绪代替行动,那么说明他的学习动力正在“熄火”。
就像一辆车,如果总踩刹车,油门踩到底也跑不起来。
同样,如果孩子心里装满了怨怼和情绪,那么再聪明的脑袋,也使不上劲努力。
李玫瑾教授说过:
开学后淘汰的第一批孩子,往往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在假期里,彻底丧失了主动性。
对此,深以为然。
所以想要让孩子在开学后,依然在学习上保持竞争力,大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学习计划。
放假了,和孩子享受亲子时光,度过美好的轻松时刻,这都无可厚非。
但除此之外,也要记得,别让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律性”按下暂停键。
针对这一点,大家可以陪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暑期计划。
这份计划里,可以有孩子想做的事情,比如想去博物馆,想去哪个景点游玩。
当然,也要包括对于每日学习的拆解和划分。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开学了,才不至于深陷“暑假的轻松”里,无法快速切换。
第二,手机的使用,要制定规则。
能不能让孩子玩手机呢?
答案是当然可以。
但是让孩子玩手机之前,家长要做到两步。
其一,提前制定好规则,明确每天可以玩的时间和次数。
其二,多一些亲子互动、游戏、阅读等项目,让孩子避免对手机上瘾的情况。
就比如说,如果孩子能够在“亲子共读”这件事情上,感受到成就感和知足感,那么不但能提升亲子之间的感情连接,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第三,跟孩子进行深度沟通,点燃自主感。
无论是学习,还是兴趣爱好,能够具备选择权的“自主感”,往往能让孩子事半功倍。
在这个暑假里,除了学习之外,作为家长可以跟孩子来一场深度沟通。
了解孩子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想成为怎样的人,或者有没有什么小心愿想要实现。
通过了解这些,我们可以对症下药,给孩子提供支持和辅助。
而这种不断探索,以及保持积极上进的姿态,往往会拓宽孩子的成长空间,拔高孩子的上限。
其实,孩子暑期出现一系列的“状况”在所难免。
可是,作为家长,一定不要等孩子出现问题了再去补救。
而是说,发现一点苗头或者迹象,就要开始采取正面积极的引导。
尤其要多观察孩子的状态,少点焦虑,多点耐心。
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隐患消散于无形,托举起孩子的未来。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