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刷到一则让人诧异的新闻。
林红医生接受采访时说,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人满为患。
开学两周后,他们的门诊变得非常忙碌。等到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
林红医生感慨地说:“家长是负责给孩子爱的,不必总提一些不切实际的高要求。”
这则新闻一度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
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
根据《人民日报》公布的一组数据,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 24.6%,并且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
那就意味着大约每四个孩子,就有一个抑郁,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人忐忑不安。
心理学博士布丽吉特·沃克曾说:“孩子在心理问题康复的过程中,父母肩负着帮助孩子的重要使命。”
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走出内心的阴霾?
他在《帮孩子摆脱焦虑》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看似无忧无虑的孩子,他们也有负面情绪
日常生活中,孩子或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在课堂上受到批评,总觉得老师针对自己,不想去上学;
在上台表演时,被同学取笑,慢慢害怕跟同学接触;
偶尔一次考试失利,之后总担心自己会考砸,坐立不安。
在父母的眼里,这或许只是孩子成长的必然,事情过去自然就好了。
可往往因为一件件的小事,一点点的情绪堆积,最终成为一个难解的结。
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比如孩子害怕考得不好,他会表现得更努力、更积极。
可一旦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父母就得重视和干预。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曾经分享过儿子的一件事。
儿子小时候在妈妈的影响下学钢琴,刚开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弹得挺不错。
妈妈自然欣喜,加紧督促孩子练习。
孩子花了几年的时间学钢琴,但到后期,对钢琴越来越抵触。
每次让他练琴,就像上刑场。
练琴的过程中,表情凝重,每弹一下,就看一下表。
只要去上钢琴课,都会头痛脑热,状况不断。
爸爸看到孩子太难受,对他说:“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好像被按着头喝水的牛一样。”
儿子连连点头:“就是这样,爸爸,我更喜欢踢足球。”
后来一家人商量后,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仅把弹钢琴当作一项兴趣。
布丽吉特·沃克曾说:“解救窒息的孩子,从看见孩子的负面情绪开始。”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并非总是无忧无虑,也会出现紧张、愤怒、沮丧、痛苦的负面情绪。
孩子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它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渐发育的表现。
看见孩子的情绪,是接纳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痛苦,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撑。
密不透风的保护,会让孩子更焦虑
儿童心理专家杨霞曾经指出:“家长的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多疑、焦虑,甚至抑郁,社交也会出现严重的障碍。”
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于孩子的头顶,事事操心,样样保护,就像打造了一座牢笼,隔绝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扼杀了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困难和挑战如影随行,若不试着面对,只会强化孩子的回避行为,也容易引起他们的焦虑。
央视热播剧《鸣龙少年》的禹洋,就有一个保护欲过度的妈妈。
小时候的禹洋因为口吃,不爱开口说话。
一次在语文课上,他被老师提问,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冷汗一直从脸上淌下来,完全说不出话。
他双手紧紧地攥着书,似乎都要揉烂了。
结巴了好一会,终于憋出了几个字,顿时引来哄堂大笑。
看着同学们嘲笑的神情,他把头埋得更低了。
即使不用直接面对别人,只要一响起电话铃声,他也会紧张得不知所措。
禹洋的社交障碍上了高中后始终没有好转,每次面对很多人,说话结巴得更加厉害,连呼吸都急促起来。
妈妈告诉他“口吃不算病”,事无巨细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要他争分夺秒地学习。
在女职工宿舍,妈妈丝毫不顾儿子的感受,帮儿子脱得只剩内裤,给他擦拭身体。
在需要禹洋表达的时候,妈妈总会冲在前面,替儿子代言,断绝他自我表达的机会。
在妈妈密不透风的保护里,儿子丧失了正常社交的机会和能力。
布丽吉特·沃克曾说:
父母的使命不是将孩子放在温室之中,远离所有的痛苦,而是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恐惧。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应该温暖地陪伴他们,在循序渐进的改变中,给予孩子直面恐惧的勇气。
帮孩子摆脱焦虑,是父母的终身课题
孩子总会遇到迈不去的坎儿,攻克不了的难题,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如何摆脱焦虑呢?
在《帮孩子摆脱焦虑》一书中,作者为父母提出了以下策略:
1. 拒绝争论和讲道理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当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时,往往事与愿违。
曾经为说服女儿而头疼的海莉爸爸深有体会。
海莉成绩很棒,但她从不主动发言,总是选择坐在最后一排。
爸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语重心长地对海莉说:“孩子,你要明白,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然而,这样的劝诫并未触及海莉的内心。
父母需要的是倾听孩子,抽丝剥茧,找到焦虑的诱因。
通过“如果......就......”的句式不断询问,找到孩子的焦虑来源。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进入下一个治疗过程。
2. 给焦虑取个绰号
孩子在相处中,是不是会给朋友取绰号,那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焦虑绰号也有这样的作用。
当孩子产生焦虑时,不用刻意回避,而是鼓励他们给焦虑取绰号,用游戏的方式直面恐惧,这是一种暴露疗法。
比如孩子有分离焦虑,父母和孩子轮流扮演焦虑和绰号这两个角色。
父母用语言描述:“如果你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就会觉得不安全。”
孩子就大声地喊出来:“嗨,你这个懦弱虫!”
父母接着说:“你会马上呼叫妈妈,好知道妈妈在哪儿。”
孩子继续喊:“嗨,你这个懦弱虫!”
重复几次之后,再互换角色。这样的游戏能让孩子用客观、自然的态度面对焦虑,从反复的回答中,获得快乐和勇气。
在不同场景中的情境预演,会逐渐增强孩子面对焦虑的心理素质。
3. 一小步也是突破
朋友女儿朵朵10岁了,特别害怕跟人打招呼。
朋友什么方法都用遍了,可仍然收效甚微。
后来她听从老师的建议,在每次需要问好时,彼此熟悉后,再带朵朵一起打招呼。
刚开始,朵朵还是抗拒,朋友也不强迫、不批评。
在一次朵朵小声地问好后,朋友狠狠地夸了她一番。
渐渐的,朵朵打招呼的次数多了起来,表现也越来越自然。
父母可以定一个踮着脚能够着的目标,用语言、积分、奖励等,帮助孩子创造成功的体验。
一次真实的成就感,比空泛的引导更有力量,也能增强孩子持续改进的动力。
对他们保持合理的期待,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引领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超越昨天。
写在最后
每一个身处焦虑风暴的孩子都应该被聆听,每一对竭尽心力的父母都值得被尊重。
看见孩子的负面感受,重视他们的求助信号,父母的接纳是最好的良药。
卸下孩子的心理重担,鼓励他们与焦虑为友,在游戏中汲取向上的勇气。
认可孩子的每一小步,激发他们的内在能量,陪伴孩子一路升级打怪。
愿这本书可以给父母以指引,帮助孩子摆脱焦虑,焕发新生,重拾快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