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今年的高考结束了,家长也陆续给孩子填了志愿表,就等着收大学录取通知书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选择比努力重要”,曾经以为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打拼,就可以拼出属于自己的未来,但工作几年后发现,一张高考志愿表,一份录取通知书,真的会改变一个人未来十年的生活。
选择在本省上大学,还是去外省上大学,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天壤之别。
01
本省上大学,毕业好找工作;外省的,资源自理
本省上大学的同学,在学校里语言相通,好交流,好交友,而且毕业真的好找工作,因为本地资源更广、更丰富嘛。
有的同学爸妈就在本省开公司,毕业直接就接手当老板了,还有的同学毕业后去本省亲戚介绍的公司上班,稳定又轻松。
而去外省上大学的同学,四年功夫得自己摸清本市路线,哪条街有什么,哪个地方可以买什么,解决生活吃喝等基础题目。
至于找工作,去外省上大学的同学,那就是一个小白,对外省公司的了解程度,大都不如本省同学。
很多就业方面的坑,一踩一个不吱声,属实避免不了,资源全部自理,家里人也是干着急,帮不上外省孩子的忙。
02
本省的回家是一眨眼,外省的回家是睡一天
本省的同学回家时间短,特别近的都不到一个小时,可以说是眨眼间就到家了,而且车票还很便宜,周末想回就回。
外省的同学回家之路比较漫长,绿皮车省钱能睡一天才到家,赶上逢年过节车票难抢。
几部手机几个同学帮忙抢,都不排除留宿舍住单间的可能。
工作后,离家的距离,更容易成为问题。
有的同学毕业后工作繁忙,车票难买,兜里钱少,不得不常年不回家。不是不想家,而是条件不允许回家看看啊!
03
本省上大学,有归属感;外省的,举目无亲
去外省上学,有的宝子们说有种“举目无亲”的感觉,一旦赶上在学校生病,比如重感冒、骨折,那叫一个遭罪。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全靠好心眼的老师同学帮忙,不然吃喝拉撒都成问题,就别说归属感了。
本省上大学,各个地方都熟悉一些,走哪里都很亲近,融入生活快速自如,归属感很强。
熟人、熟风景多,不会有那种的漂泊感,遇事也可以跟家里人说一说,不怕家人担心。
这些优势外省的同学很难拥有。
尤其是工作后,一个人漂泊在外省,承受着压力,担着重担,委屈又不能对外省的家人讲,心情真的很容易压抑了。
04
本省上大学,有专车;外省的,骑单车
大学时我表妹去的是外省学校,就算她家里爸爸开着一辆车,她也坐不上。
倒是一些家在省内的同学,有着四通八达的人际关系,七大姑八大姨的隔三差五就开车来看。
而在出行方面,她跟我说:她就像是一个苦行僧。
除非急事才打车,一般情况下都是共享单车,毕竟每个月生活费,爸妈给的不多。
那时候她就很羡慕本省上学的同学,有专车的感觉很高大上啊!关键是方便。
过年的时候,她还说我说:参加工作后,我不确定那份工作能做几年,就没买车,不然还得贷款,我也不想当车奴。单车成了她出行主力了,自我感觉身价一下低了许多,混的差的既视感。
05
选择大于努力!有条件,尽量报省内大学
选择对了,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否则,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在去外省上大学之前,可要考虑清楚了,千万要慎重选择。
我有一个女同学,平时很讨厌妈妈的唠叨,就拼命想考省外大学。最后逃离出了妈妈的“魔爪”,却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反而很后悔。
毕竟,在省内上学,偶尔还能吃到妈妈做的拿手菜,有妈妈帮忙安排一切。去了外省,连买被子这些琐事都要自己做,她哭着说,太想妈妈了。
她妈妈确实很能干,连毕业后的工作早就安排妥了,据说花了钱找的关系,做足了铺垫呢!结果,女儿一个逆反,报名了省外大学,都泡汤了。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选择大于努力。
有些聪明的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经常会劝孩子,尽量报考省内大学。
但可惜的是,有些同学们有着“世界那么大,很想去看看”的情怀,难免不听老人言,结果就是吃亏在工作后了。
有位网友说的好:如果你生活在大山里,出去看看,报考省外大学还值得。但如果你本身就在省内一二线城市,不妨报考个省内大学,毕业后也方便安居乐业,这样直接赢在了起跑线上,真是没什么不好啊!
互动话题:您支持孩子报考省外大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