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心理咨询室收到刘同学的咨询。刘同学是一名高二学生。刘同学的爷爷生前对他关怀备至、宠爱有加。然而,半年前,爷爷因病溘然长逝,这给刘同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难以自拔。如今,刘同学常在睡梦中与爷爷重逢。随着高三脚步渐近,他不禁困惑,这些梦境究竟是源于学习压力,还是自己始终未能从爷爷离世的伤痛中走出。他深知高三学习任务繁重,急需调整状态。为此,他渴望找到方法,让自己能尽快从情绪阴霾中走出,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里。
背不动的书包
园南小学 刘莹
高三的倒计时像一道无形的铁幕,正沉沉地向高二的末尾压来。刘同学的书桌上堆满了模拟卷,可他时常走神,笔尖悬停在习题上方,目光却飘向窗外那片灰蒙蒙的天——半年前,爷爷就在这样一个阴沉的清晨,溘然长逝。
小刘常常在梦里看到爷爷坐在吱呀作响的藤椅上,笑容依旧温煦,甚至还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烟草与茶香混合的味道。枕头下那枚爷爷留下的旧象棋“将”,冰凉的触感像一根细针,扎得他心口发紧。
爷爷走了,却仿佛把他的一部分魂魄也带走了,剩下一个被悲伤浸透的空壳,使他在日益逼近的高三面前举步维艰。
沉重的脚步把他带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阳光透过百叶窗,他忧伤地向心理咨询师张老师倾诉着那些纠缠不休的梦、无法排遣的悲伤、对学业迫近的恐慌。
张老师专注地听着,最后轻轻问:“若把此刻心里的感受具象化,你会看见什么?”
刘同学闭上眼,一个画面清晰浮现:一个巨大无比、陈旧不堪的书包,塞满了沉甸甸的石头,压得他脊背佝偻,寸步难行——那是爷爷的音容笑貌、无边的思念、无措的悲伤,还有高三密不透风的压力,它们混沌地挤在一起,勒得他喘不过气。
“这背包太沉了,”张老师的声音像一泓清泉,“有些石头,我们得学会重新整理、安放,甚至……允许一些暂时留在里面,但不让它们压垮我们。”
她递给刘同学几页纸,一支笔。
第一块石头,是那无处诉说的思念。
当晚,台灯晕开一小片暖黄的光,刘同学在稿纸顶端,郑重写下“爷爷,展信安”。笔尖起初滞涩,像被冻住的溪流,那些被泪水浸泡了无数个日夜的记忆终于找到了出口:爷爷粗糙却温暖的手掌如何牵着他,如何把好吃的糖果悄悄塞进他口袋、如何在夏夜里为他驱赶蚊虫讲着老故事……泪水无声地滚落,洇湿了墨迹,那些温暖而疼痛的细节在纸页上重新变得鲜活。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小心地把信纸折好,放进书桌最深的抽屉,轻轻关上——仿佛也暂时关上了一扇汹涌的闸门。那沉甸甸的思念似乎有了形状,不再如幽灵般在身体里冲撞。
第二块石头,是眼前虚空无着的失落。
周末,他清理了书桌一角,拂去细尘,摆上爷爷那张笑得最舒心的照片,旁边是那枚温润的旧象棋“将”,再添一小盆爷爷生前最喜欢的、青翠欲滴的绿萝。指尖触到微凉棋子,仿佛触摸到某种坚实的存在。清晨离家前,他习惯性地望一眼那小小的角落,轻轻道一句:“爷爷,我去学校了。”照片里爷爷的笑容似乎更加柔和,那无声的“再见”不再是撕裂的告别,而是维系于日常的、温暖的问候。爷爷的存在,在这个小小的仪式里,由虚空化为触手可及的一缕光。
第三块石头,是情绪与压力交织的混沌。
张老师教他准备一个硬壳笔记本,每天只花十分钟,像清点物品一样,诚实地写下当刻最强烈的三种情绪:“数学卷错太多,沮丧”;“同桌关心,温暖”;“又梦到爷爷,悲伤”……简单的记录如同为混沌的内心绘制地图。几次之后,他惊讶地发现,当“焦虑”或“悲伤”被白纸黑字确认下来,它们反而失去了肆意蔓延的力量。他更清晰地看见,爷爷离去的悲伤固然深重,但那些对考试的担忧、对未来的迷茫,同样在加重他的情绪背包——清晰,正是卸下重负的第一步。
最后一块石头,是无休止的悲伤潮汐。
张老师建议他设定一个“专属时间”,如同为奔涌的哀伤开辟一条河道。他选择了周日黄昏,夕阳熔金的十五分钟。时间一到,他便拿出抽屉里的信,轻轻抚摸爷爷的照片,允许自己沉浸在那份思念里,或低语,或静坐,甚至流泪。当手机闹铃轻响,他深吸一口气,用温毛巾擦擦脸,像完成一个庄重的仪式。奇妙的是,平日课堂上、做题时那些猝不及防袭来的尖锐刺痛,渐渐变得平缓,似乎那些悲伤知晓有了专属的归宿,不再随时随刻试图将他淹没。
日子在试卷的翻动声中有序前行,倒计时牌的数字一天天变小。
那个沉重背包的轮廓,在刘同学持续的整理中,似乎悄然轻减了些许。又一次模拟考结束,疲惫如潮水般将他卷入睡眠。梦境如期而至,爷爷依旧在老屋的藤椅上。
然而这一次,爷爷没有像往常那样只是微笑。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刘同学面前,温暖宽厚的手掌落在他肩上,声音清晰得如同耳语:“孩子,路还长。好好走,往前走。”肩头传来令人心安的重量与温度,爷爷的身影在晨光般的暖意里渐渐淡去。刘同学醒来,窗外晨曦微露,脸上没有泪痕,心口那块淤积了半年的沉冰,仿佛在梦中被那只温暖的手掌捂化了,融成一道温热的溪流,浸润着干涸已久的心田。
刘同学轻轻拿起枕边那枚“将”,棋子温润地卧在掌心。这一次,它不再是冰冷的遗物,而像一粒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沉甸甸的,蕴藏着来自血脉深处的力量。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收进贴身的口袋,贴近心跳的位置,然后翻开桌上崭新的模拟卷,笔尖沙沙地划过纸面——那声音不再滞涩,而是如溪流奔涌,坚定地向前。
面对逝去亲人的悲伤与成长压力交织,可循此径整理行囊:
1.倾诉固化思念:将汹涌情感倾注笔端,写信或记录,为无形思念赋予可安放之形。
2.建立日常联结:设立纪念小角落,通过照片、遗物或一句问候,将虚空失落转化为可感知的陪伴。
4.划定哀悼之域:每日设定短暂专属时间,允许自己沉浸思念与悲伤,如同为潮汐划定堤岸,避免情绪泛滥淹没日常。
当悲伤被看见、被安放、被允许存在,它便不再是压垮你的巨石,而能沉淀为脚下托举你前行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