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eah
责任编辑 / Flora
前段时间,海南枫叶国际学校与港澳信义会小学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正式缔结姊妹校。继深圳曼校之后,又一国际化学校与香港缔结姊妹校关系。
新学说注意到,近年来内地学校与香港缔结姊妹学校的合作态势越发明显。根据香港教育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共有950所香港公帑资助学校与内地学校结为3096对姊妹学校。
那么,其中有多少所国际化学校与香港学校缔结了姊妹校关系?姊妹校的缔结又将为国际化学校提供怎样的资源支持?
内地与香港缔结姊妹校背景
在梳理内地国际化学校香港姊妹校的数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姊妹校的背景。
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对香港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的战略推进,内地与香港的教育合作开始从 “民间自发” 升级为 “政策主导”,“姊妹校” 作为规范化合作形式被明确推广。
以下是姊妹校的几个重要发展节点:
2004年,香港教育局与广东省教育厅联合推出“粤港姊妹学校缔结计划”,旨在通过学校结对促进两地教育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及文化融合;
2005年5月,广州市第一批22所中小学与香港学校签约,成为首批“姊妹学校”配对;
2014年,计划重启,内地24个省市参与,结对数量快速增长;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姊妹校计划纳入国家战略,明确要求“推进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服务于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培养。
此后,内地与香港缔结姊妹校的数量快速增长,如上文所述,截至2024年9月:姊妹校总数已达到3096对。目前,姊妹学校已分布内地不同省市,例如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四川、江苏等。
而这些缔结姊妹校的学校中不仅包括公办学校,也包含不少国际化学校。
43所国际化学校缔结香港“姊妹校”
据新学说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3所国际化学校与香港学校缔结了姊妹校关系,其中包括17所公办学校和26所民办学校。
新学说不完全统计
如有错漏,欢迎留言指出
粤港地区配对占绝大多数
从分布地区来看,目前与香港缔结姊妹校的国际化学校,遍布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8个省市,总体都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
其中,广东作为“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的发起地之一,有19所国际化学校与香港缔结了姊妹校,占总量的近一半,数量最多;上海次之,有6所学校缔结了香港姊妹校;北京和四川各有5所缔结了香港姊妹校;江苏有4所缔结了香港姊妹校;浙江有2所缔结了香港姊妹校;此外,海南、湖北各有1所国际化学校缔结了香港姊妹校。
2023年起进入爆发期
从缔结时间来看,早在2015年,广东执信中学就与香港培英学校缔结了姊妹校关系,但此后的7年里,仅有5所国际化学校与香港缔结了姊妹校,进展相对缓慢。
转折发生在2022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教育合作细则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政策开始加速落地,内陆学校与香港学校结对姊妹校数量明显上升。
2023年,国际化学校与香港姊妹校的缔结进入爆发增长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83%、36对姊妹校的缔结发生在2023-2025这三年。具体来说,2023年新增了14对姊妹校,占总量的32.5%;2024年新增了11对姊妹校,占总量的25.5%;2025年至今新增了11对姊妹校,占总量的25.5%。
配对学校从一对一到一对多
自2018年起,香港教育局全面开放姊妹校计划,取消地域和结对数量的限制,并简化申请流程。此前,香港学校需单独申请且有名额限制,而新政允许学校根据自身需求灵活缔结多所内地姊妹校,极大释放了合作潜力。
自此,越来越多的学校从一对一姊妹校过渡到一对多姊妹校,从配对学校数量来看,43所学校中有9所为一对多姊妹校。如北京潞河国际教育学园缔结了香港景岭书院、余振强纪念第二中学两所姊妹校;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缔结了香港圣保禄学校等5所香港姊妹校;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缔结了香港培正中学等12所学校。
37.5%的学校开设DSE课程,多数联姻band1名校
43所缔结了姊妹校的学校中,有16所国际化学校开设了DSE课程,占总量的37.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校而言,已有的DSE课程体系是与香港姊妹校合作的 “共同语言”,与香港学校合作后可直接与姊妹校开展 “同步备课”、“联合模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课程融合、考评机制的对接。
此外,有18所与香港Band 1名校(即香港考评局评级中排名前20%的学校)确立了姊妹校关系,占比37.5%。这些香港Band 1名校中,既有拔萃女书院、香港培正中学这样的百年文法名校,也有圣保禄学校、香港优才书院等以国际升学见长的直资校,还有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元朗信义中学、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等在STEM教育领域表现突出的特色校。
内地与香港姊妹校的三种合作模式
新学说通过梳理发现,内地国际化学校与香港姊妹校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课程融合、师资协同、学生交流等方面。
课程体系与教材共建
在与香港缔结姊妹校的国际化学校中,有不少学校是开设DSE课程的学校,这一部分学校与香港姊妹校的合作更多的围绕DSE的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协同,核心是通过引进“姊妹校”的教材和管理模式,以此进行DSE本土化的教学尝试。
如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学校与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元朗信义中学缔结姊妹校后,双方保持DSE数学、物理科目的教案每学期同步更新,内地学生可直接使用香港原版练习册;此外,双方还合作推出了 “纯英国际校 + 港式精英课” 双轨模式,深圳曼校依托全英文教学环境,重点强化DSE英语科,而香港信义会元朗信义中学则输出13年DSE教学经验,联合开发融合课程。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创校时引入香港福建中学的课程体系,从教材、教学大纲到评估标准均与香港本部保持一致,并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开发在线课程资源库,涵盖DSE真题解析、跨学科项目案例等。
师资与教研融合
多数缔结姊妹校关系的两地学校,都会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双方通过 “人员互通、经验互鉴”,打破地域限制,进而让两地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形成互补。
比如,北京潞河国际学园与香港景岭书院、余振强纪念第二中学建立姊妹校关系后,这两所香港学校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会定期为潞河国际的老师开展教学培训,共同进行教研活动,分享前沿的教学动态,还会提供期中、期末的DSE真题试卷;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每年都会与香港地区的姊妹学校,通过 “同课异构” 的形式,展示香港DSE中文科的 “多元解读法”;
深圳普林云海港人子弟学校则与香港姊妹校推出 “教师交换计划”,内地教师每学期都会赴港跟班听课,重点学习香港的 “分层教学” 模式,香港教师则定期到内地开展DSE教学培训,并分享前沿教学动态。
学生交流与文化互融
除了课程和师资方面的共建共进之外,内地国际化学校与香港姊妹校缔结姊妹校的重要一环之一是通过双方的学生交流,将文化认同融入日常互动,使学生在理解差异中建立共识。
如罗湖区港人子弟学校时常与香港佛教陈荣根纪念学校联合举办「深港同心・共筑未来」活动,双方师生共同参与国家级非遗「沙头角渔灯」制作、舞龙舞狮体验及扎染、螺钿工艺工作坊等项目;
深圳普林云海港人子弟学校与香港培正中学定期举办 “深港文化节”,学生共同参与粤剧表演、港式辩论等活动。
若用一个词概括内地与香港学校缔结姊妹校这一现象,“互利共赢” 最为贴切。
对香港学校而言,他们可以借鉴内地在学科基础训练方面的优势,例如中文、数学学科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港籍学生来说,在内地姊妹校的学习经历能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内地生活,为日后通过 DSE 考试申请内地高校,或是在大湾区发展奠定基础。
对内地学校而言,他们能引入香港在国际化课程方面的经验,比如DSE课程的校本评核标准、项目式学习方法;而对内地学生来说,与香港姊妹校的合作可提供更精准的香港升学资源,从而在申请香港高校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