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最自豪的是能在30岁之前出了趟国,读完了书,还顺便拿到了一些文凭”“应该拿不到诺奖,只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不会帮学生找工作,不保证写推荐信,也不承诺按时毕业”……近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胡金牛、陈璟两位教授的“反套路”个人简介在网络引发热议。这些自嘲与幽默交织的自我介绍,不仅让网友直呼“神仙老师”,更以千万级访问量掀起一场关于学术真诚的讨论。当传统印象中严肃刻板的学术简历变身“脱口秀脚本”,这场意外走红背后,实则是两位教授对学术初心的坚守与对师者责任的深刻诠释。
1.1 胡金牛:用“人间真实”解构学术光环
胡金牛教授的简历堪称“自嘲式学术自传”。在介绍博士后经历时,他直言“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谈及发表期刊,他备注“Physics Letters B、Scientific Report被定义为水刊”;面对审稿人身份,他调侃“被人强拉进去的”;甚至在研究方向备注中写道:“目前火得一塌糊涂,其实都是为了生存”。这种“凡尔赛式”的真诚,瞬间击中公众对学术圈“高冷”形象的刻板认知。
更令人捧腹的是他的“荣誉清单”: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备注“报个名就行,在没有任何真刀真枪资助的情况下已经顺利结题”;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标注“承蒙各位前辈大佬的支持”。这种将学术荣誉“祛魅”的表述,让网友感叹:“原来教授也会用网络梗,也会吐槽自己的‘水’经历。”
1.2 陈璟:以“学术反卷”重塑师者形象
与胡金牛的“自黑”不同,陈璟教授的简介更像一场“学术脱口秀”。他自称“在30岁之前靠全奖出了趟国,读完了书,还顺便拿到了一些文凭”,暗指自己拥有应用物理与计算机工程双学士、凝聚态物理与电子工程双硕士、电气工程博士的“学霸”履历;谈及研究方向,他坦言“应该拿不到诺奖,所以只做物理漂亮、数学简单的课题”;面对学生期待,他直接放话“不会帮找工作,不保证推荐信,也不承诺按时毕业”。
这种“反内卷”的宣言,在当下学术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更有趣的是,他在荣誉称号栏贴出网络热图“那些只是虚名而已,就好像浮云一样”,用幽默化解学术浮躁,却难掩其学术实力——已在《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顶级期刊发表100余篇论文,被引超3300次,h指数达30。
2.1 学术实力:幽默的底气来自硬核成果
两位教授的“自嘲”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成就之上。胡金牛在原子核物理领域发表SCI论文60余篇,涵盖《物理评论快报》《天体物理杂志》等顶级期刊;陈璟则以非厄密光学效应研究闻名,2018年合作论文登上《科学》封面,2023年更在《物理学评论》等期刊连续发表高被引论文。
这种“学术大牛”与“段子手”的反差萌,恰恰印证了网友的评价:“又强又萌,大师我悟了!”当学术实力与人格魅力共振,真诚便成为最动人的“招生简章”。
2.2 教育理念:用幽默传递学术温度
在陈璟的学生眼中,他不仅是“游戏高手”(学生称常去办公室打PS4),更是“人生导师”。其个人主页中,与学生旅游、聚餐的照片与科研成果并列,展现着“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胡金牛则被学生评价为“学术上严谨细致,生活中宽厚和蔼”,其“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深刻影响着学生。
这种教育理念,在他们的简介中可见一斑。胡金牛将研究方向备注为“实验比较少,可以随便忽悠”“原子核物理中的大数据”,以轻松语气降低学术门槛;陈璟则明确列出硕士生、博士生最低毕业标准,用“丑话说在前头”的方式倒逼学生独立思考。这种“真诚到残酷”的教育方式,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3.1 破除学术“神坛化”:真诚是最好的“去魅剂”
长期以来,学术圈被贴上“高冷”“刻板”“功利”等标签。两位教授的走红,恰恰撕开了这层伪装。他们用自嘲解构学术权威,用幽默消解距离感,让公众看到:学者也可以是鲜活的、有温度的个体。正如原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所言:“这种‘自嘲式’简介,本质是师德中本应包含的真诚。”
3.2 重塑学术生态:从“内卷”到“热爱”的转向
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学术界“灌水论文”“虚假包装”等现象屡见不鲜。两位教授的“反套路”简介,实则是对学术初心的回归。胡金牛坦言“原子核领域属于夕阳学科,基本上发不了Nature和Science”,却依然坚持研究;陈璟自称“只做感兴趣的课题”,将科研视为“智力游戏”。这种“不功利”的态度,恰是对“为学术而学术”精神的最佳诠释。
3.3 校方态度:包容个性,鼓励创新
南开大学对两位教授的“自嘲式简介”持开放态度,称其“生动诠释了‘日新’精神”。这种包容,不仅是对学术个性的尊重,更是对创新文化的培育。当高校不再用“模板化”简历束缚学者,当“真诚”成为评价师者的标准之一,学术生态的优化便有了更多可能。
4.1 对学者:保持真实,拒绝“人设”
在社交媒体时代,学者的一言一行都被放大审视。两位教授的走红表明,公众并非排斥学术权威,而是反感“虚假完美”的人设。保持真实,用幽默化解压力,用真诚传递价值,或许比“端着架子”更能赢得尊重。
4.2 对高校:构建包容的学术文化
高校应鼓励学者展现个性,而非用“职称”“头衔”等标签定义价值。南开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开放简历编辑权限,赋予学者自我表达的自由,让学术回归“人”的本质。
4.3 对公众:以理性视角看待学术
网友对两位教授的追捧,反映出公众对“真实学术”的渴望。但需警惕的是,幽默只是表象,学术实力才是内核。在为“段子手教授”点赞的同时,更应关注其研究成果,推动学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胡金牛、陈璟两位教授的走红,绝非偶然。在学术内卷加剧、师生关系疏离的当下,他们的“自嘲式简介”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学术的本质是探索真理,而非追逐名利;师者的使命是点燃激情,而非制造焦虑。
正如陈璟在简介中所写:“科研就是一种智力游戏,必须有趣、能伸能屈、绝不贪刀。”或许,这场由简历引发的“真诚风暴”,正是学术界回归初心、重塑生态的起点。当更多学者敢于摘下“高冷”面具,以真实自我示人,学术的春天,便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