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报季选顶尖名校,还是选就业无忧的专业再次成为千万家庭争论的焦点。
江苏省2025年高考提前批投档线显示,上海海关学院的物理类最低投档分高达648分和657分。657分在全省排名2618位,这个位次甚至超越了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最低位次(2662位)。这一数据引发哗然。对此,上海海关学院招生工作人员直言,今年分数已超同济等多所名校。其核心吸引力在于:“大概率能顺利考公上岸”,“想进海关,基本别无他选”。公开数据显示,毕业生超90%初次落实去向,其中进入党政机关占比高达43.11%(国企另占18.18%),作为海关总署唯一直属高校,其考公路径清晰。
类似的,今年高考中,有高分考生放弃清华北大选择心仪热门专业,甚至超过600分放弃本科选择高职院校(指向技能强、就业好的专业)。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充斥着诸如“上海海关学院 vs 浙大/复旦/985?”、“985名校 vs 军校/警校?”的灵魂提问,成为了普遍的现象。
那么为何部分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开始不重视知名的大学了呢?原因是,在经济环境、就业压力、追求稳定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一份有编制、待遇稳定的公务员/国企工作,对考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有时已盖过顶尖学府的学术光环和长远发展潜力。这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中务实主义、风险规避意识的显著上升。
是名校光环相对“褪色”了? 并非名校价值不再,而是在特定群体眼中,其光环被更现实的“出路”所权衡。当顶尖名校的王牌专业(如基础学科、部分文科)的就业前景被普遍认为充满挑战时,那些能提供确定性高、路径清晰的优质就业出口(如海关、警校、部分特色高职专业)的院校和专业,自然成为理性权衡下的“香饽饽”。这是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比的现实考量。
用足分数进入名校固然好,但“分尽其用”更应体现在选择最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同时编制虽稳,但职业满足感、个人成长空间同样重要。时代在变,没有绝对的“铁”。志愿选择应始于对自身兴趣、能力的深入了解,而非盲从热点或他人意见。
总之,高考志愿,是人生重要的岔路口。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喧嚣的信息和现实的考量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做出不负韶华、无悔于心的选择。毕竟,人生的“上岸”,远不止一种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