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振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奔涌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新质生产力深度交织。一方面,思政课教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技术赋能、场景重构等方式,为思政课教学突破传统瓶颈提供支撑。高校思政教育需以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应用为工具载体、以价值引领为内核导向,通过政策支持与保障、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以及优化评价机制多种举措探索,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之间的双向赋能(以下简称“双向赋能”),最终实现在协同共振中,培养既能驾驭技术又能坚守人文精神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的。
政策支持与保障:
构建多方协同推进体系
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是实现双向赋能的坚实后盾,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紧密合作。
政府政策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应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出台专项政策,明确规定各相关部门在其中应承担的职责,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项目倾斜等,支持和鼓励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探索提供相应的项目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资源开放。新质生产力领域内的相关企业应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向高校开放研发平台、生产场景等各类资源,支持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氛围营造。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及传统媒体双轮驱动的方式,大力宣传双向赋能的优秀案例,在全社会形成支持二者双向赋能的良好氛围。
创新教学内容: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实现双向赋能的前提,各高校应当打破传统思政教材的局限性,构建动态更新、多维融合的课程体系。
融入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思政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当结合本堂课所要讲的理论内容,有机融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质生产力代表领域的相关内容。设置动态教学案例库。各高校应当积极与新质生产力代表领域内的各大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时更新的动态教学案例库,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案例参考,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跨学科知识整合。新质生产力涉及多学科内容,要实现双向赋能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复合型思维。
改革教学方法:
构建“理论+实践+技术”三维教学模式
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双向赋能的基础,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突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沉浸式、实践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课堂升级。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互动环节,通过“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围绕思政教育主旨和新质生产力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虚拟仿真与数字技术赋能。各高校应当在校内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由教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构建“智慧工厂”“数字乡村”等虚拟场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理解新质生产力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实践平台拓展。思政课教师可依托高校与当地企业、园区、创新孵化基地等共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研学之旅,在实践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认知。
提升教师素质:
打造“专家型+实践型”双能教师队伍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是实现双向赋能的关键,各高校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通过主题培训班和开展实地观摩、锻炼等多种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专业能力提升计划。高校应当为思政课教师制订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定期开设新质生产力专题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为其讲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场景,帮助教师提升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校企双向挂职机制。定期选派青年思政课教师到相关单位、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增强其对数字经济的理解,并为之后的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案例素材和实战经验。教学科研一体化。各高校应当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积极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围绕双向赋能开展主题性科研活动,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反哺教育的效果;完善相关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思政课教师投身其中。
优化评价机制:
构建多维动态评价体系
优化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机制是检验双向赋能实际成效的标准,各高校应当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统一的评价机制,对双向赋能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过程性评价创新。由思政课教师实时记录学生在整个学期内思政课上的行为表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社会调研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各项数据,将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并根据不同学段所占不同比例开展科学评价。数字化评价工具应用。课后,思政课教师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线上、线下课堂学习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并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为改进教学设计和内容提供参考。社会反馈机制。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反馈调查,了解其步入社会后在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内的价值观表现与创新能力,以此来形成“教学—就业—反馈”的完整闭环。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基于活动理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范式探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为例”〈20JDSZK138〉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