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考投档线,多所 985 高校爆冷
2025 年高考录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地的投档线也陆续出炉。今年,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 985 高校竟然爆了冷门,投档线低得让人惊讶。像厦门大学在广西物理组最低投档线仅 612 分,山东大学在广东物理类投档线降至 613 分,兰州大学在内蒙古的投档线甚至低至 600 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结合各高校去年的就业率数据来一探究竟。
厦门大学:主场优势不再
厦门大学,这所位于东南沿海的知名学府,一直以来都是众多考生向往的地方。然而今年,它在广西物理组的招生情况却不太乐观。612 分的最低投档线,不仅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工科强校超过,更是创下了近十年的最低记录。
从就业数据来看,厦门大学 2023 届毕业生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超 95%,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百分百落实就业单位,到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就业毕业生比例连续多年持续增长。可问题在于,当下航空航天、微电子等工科专业大热,而厦大传统强势的经济学、海洋科学却不太受考生青睐。广西考生填报厦大时,超七成选择电子信息工程等工学试验班,但厦大在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力度不够,就业优势也不如一些工科强校。2024 年,不少工科强校的相关专业就业率高达 90% 以上,相比之下,厦大这些新兴工科专业的就业数据并无明显优势,导致考生在同等分数下转向学科实力更强、就业前景更好的院校。
山东大学:专业冷热分化明显
再看山东大学,在广东招生市场的数据也不容乐观。普通批物理类 613 分的投档线,比东北大学低 1 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差 3 分。
深入分析招生章程与就业数据,我们能发现医学类专业 “临床医学 (5+3)” 依然保持 630 分的高位,其 2024 届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当可观,多数进入了知名医院工作。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却首次出现断档,这些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在 2024 年的就业市场上,相关岗位需求有限,薪资待遇也缺乏吸引力,就业率仅在 70% 左右。这种学科分化,反映出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收益率的精准考量。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德语、自动化等能直接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变得更有价值,就业机会多且薪资高,也促使综合类院校加快专业调整。
兰州大学:面临严峻挑战
作为西北科研重镇的兰州大学,在内蒙古物理类的投档线仅为 600 分,形势相当严峻。如今,像深圳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外双非院校的录取门槛已与兰大持平。
兰州大学自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信息技术人才,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但兰大的青藏科考、敦煌学研究等特色学科虽然学术价值高,可在就业市场上,对口岗位较少,就业地域也相对受限。2024 年,这些特色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仅 60% 左右。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考生更倾向于选择有明确产业对接通道的应用型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这些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需求大,就业地域广,薪资待遇也更优厚,这也使得兰大在招生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除了上述几所高校,还有很多 985 高校在提前批招生中也不顺利。例如,湖南大学在江苏提前批物理类分数线仅为 607 分,投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不受理科生待见;重庆大学在江苏历史类分数线为 603 分,其投放的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同样遇冷。在内蒙古,北京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在历史类无人投档,清华大学的法学类专业分数线也大幅下跌。
综合来看,985 高校爆冷,一方面是因为投放的专业较冷门,就业前景不明朗,如建筑类、文科类专业;另一方面,招生政策的调整也带来冲击,像专项计划合并填报等。而与此同时,一些双非高校凭借特色专业实现 “高分突围”。这也提醒未来的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综合考虑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做出更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