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o 宣布,其完全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里程已突破 1亿英里。这意味着,这家Alphabet(谷歌母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在 不依赖安全员的情况下跑出这一规模的自动驾驶系统。
这个数字,确实令人震撼。
普通人每年大约驾驶1万到1.5万英里,1亿英里相当于人类驾驶7000多年。而Waymo只用了六个月,就将其完全自动驾驶的里程从5000万翻倍到1亿,背后是持续扩张的城市版图(如亚特兰大)、庞大的车辆调度系统、以及数以万计的无人出行服务。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问一个问题:
如果自动驾驶进入一个新城市,都必须“靠车跑出来”的方式完成数据积累和模型训练,那自动驾驶的未来,真的可规模化吗?
或者换句话说,跑出一个“Waymo式的成功”,是不是唯一选择?
1亿英里之后,自动驾驶还卡在哪?
Waymo的成功,是一种“技术豪华版”的成功。
过去十年,Waymo深耕“单车智能+高精地图+城市实测”这一路线,每一个城市的上线,都要进行道路测绘、交通规则建模、特殊场景采样——然后大量实车行驶,不断训练和修正模型。
这就像在游戏里开荒副本:每打一关,就要重新“记地图、练配合、攒经验”。
Waymo通过这种方式,拿下了凤凰城、旧金山、洛杉矶和奥斯汀,形成了一套高可靠性的运营网络。
但这种路径的问题在于“重”:
Waymo的1亿英里,当然是伟大的,但它也是一条“每个城市都要从0到1自己跑”的路。
问题是:这个行业承受得起多少个“Waymo”?其他玩家复制得了吗?
自动驾驶真正的难点,是怎么复制“跑完之后”的经验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意识到一个本质问题:
自动驾驶真正的门槛,不是“某一个技术能不能做”,而是“能不能把经验沉淀下来,并快速迁移到下一个城市”。
每一个城市都像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交通规则、道路拓扑、驾驶习惯、行人行为、基础设施状况都不同。依靠车辆单体学习,哪怕FSD开得再好、数据量再大,也无法跳过“本地化适应”这一步。
这导致一个结构性瓶颈:自动驾驶公司像孤岛一样在不同城市“重复造轮子”。
换句话说,行业缺少一种“复制经验”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跑出经验的能力。
如果每个城市都有“数据包”,会发生什么?
这时我们就要引出一个新的落地范式:
如果自动驾驶不再“自己学会一座城市”,而是“接入一个已经看懂这座城市的AI网络”——会发生什么?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这种系统,在中国,已经开始成型。
蘑菇车联的AI网络:让城市“可被下载”
蘑菇车联所构建的AI网络+MogoMind大模型系统,就是一个“让城市可被理解、可被共享”的认知网络。
它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公司,而是一家致力于构建物理世界认知操作系统的AI基础设施服务商。
核心逻辑是:
这就像过去做深度学习要自己训练模型,现在用API直接接OpenAI;未来做自动驾驶,也不再需要每个公司自己爬1亿英里,而是接入“已经跑过”的城市认知网络。
这不是在挑战Waymo,而是在补全Waymo未完成的“自动驾驶基础设施”
Waymo代表的是“单体智能路线”的成功,蘑菇车联则代表的是“系统智能路径”的开端。
而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低成本、普适性自动驾驶,我们既需要Waymo式的攻坚者,也需要蘑菇车联这种AI网络构建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Waymo跑完了1亿英里,证明了“车能行”;而蘑菇车联则正在铺设让所有车“快速上路”的AI高速通道。
跑1亿英里值得尊敬,但整个行业需要的是“让大家都少跑几亿英里”的能力
Waymo的1亿英里不是终点,而是自动驾驶走向产业化的起点。但如果未来每一家企业都要跑1亿英里,行业发展注定慢如牛车。
我们需要的是:
这正是蘑菇车联AI网络试图提供的答案。
未来自动驾驶真正的拐点,可能不是谁先跑完10亿英里,而是谁能先“让1亿英里变成一座座可被下载的城市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