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布丁
近日,贵州毕节两所民办学校相继发声明,互相指责对方中高考数据造假并进行虚假宣传,引发舆论关注。
这两所民办学校,一所叫毕节梁才学校,一所叫毕节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争执起因是梁才学校认为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的老师陈某,在公开家长群里用“凉菜”“……他们作不了弊了撒”等“侮辱性”词汇,对梁才学校进行诽谤。尔后该校发声明称对方中高考成绩数据造假,涉嫌虚假宣传。
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很快发布声明进行反击,称该校陈老师并未指名道姓提及梁才学校,是梁才学校自己对号入座,同时也指责梁才学校中高考成绩造假,宣传的中高考600分以上学生人数一天一个变化。
两所民办学校公开“掐架”引发关注后,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下,两学校握手言和,都删掉了官方账号上发布的声明。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两民办学校不顾自身形象,互指对方中高考成绩造假?在主管部门斡旋下的偃旗息鼓,能缓解两所学校的根本矛盾么?
公开资料显示,两所学校均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在当地都算小有名气。毫无疑问,两所学校是竞争关系。对家长们来说,选择哪所学校,除了费用外,最关注的自然是中高考成绩了。
从新闻里可以看到,每所中学的中高考成绩如何,有多少人上600分,没有官方查询渠道,不然两所学校也犯不着互指对方造假。但家长们又有择校焦虑,想知道哪所学校升学率更高、高考成绩更好点。这种情况下,只能听信于学校的一面之词。
民办学校没有公办学校的政策扶持,一切靠市场说话,中高考成绩就是它们的生命线和金字招牌。没有公开的核实渠道,监管又不在线的话,学校显然没有动力克制夸大宣传的冲动。在这种局面下,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的老师,在公开家长群里“汇报”自家成绩时,不指名道姓地评价另一所学校作弊,拉踩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也就很顺理成章了。
暂时的握手言和,显然解决不了两所学校的根本矛盾。特别是随着出生率的下降,生源随之减少,民办学校的招生压力会更大,两所学校为了抢夺有限的生源,肯定会想尽办法“突出”自身战绩,贬低对方,类似的“互掐”事件说不定还会出现。难道每次扯皮,教育部门都要出来讲和,也都止步于和解吗?
资料图片 图文无关
身为教书育人的学校,竟如此不顾体面地互相攻击,实在让人感慨。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似乎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前面说了,他们无从得知哪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更高,对对方宣传的中高考成绩数据,即便不相信,也没有渠道去核实。两校互撕,事情看着是告一段落了,但家长们仍无法确定,它们有没有数据造假——如果成绩都能注水,学生考得怎么样,全靠学校吹,家长们又如何相信学校所宣传的教学质量货真价实呢?
很多人指责民办校利字当头,为了多招生,连教育的脸面都不顾了。但民办校的生存逻辑决定了,只有靠高分考生,他们才能招到优秀生源,学校才有经费运转,才有钱留住优秀的师资,培养出更多资优生,形成正向循环。在生存压力下,为了多招生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冲动,很难靠道德和良心来约束。
从教育部门的立场来说,公布每所学校的600分以上人数,或者一本上线率,似乎是在强化“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也可能会把优质生源引向单一学校,破坏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些年各省都禁止公布高考高分考生的成绩,可事实上,这种分数隐藏,对于唯分数论并没有多少改观。每到高考揭榜时分,哪些学生、哪些学校出了“隐藏款”,一样是传得沸沸扬扬。分数崇拜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教育内卷没有因此缓解,甚至变得更混乱。
说穿了,只要考大学依然是强选拔性的,只要考大学之外的路径太少,比如职业教育质量始终得不到认可,那么全民关注高考、关注分数的局面就很难改观。这个实质性的局面得不到改观,隐藏分数等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非但不能缓解教育内卷,还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混乱。这次两所中学的互相攻击,就再次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