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黄昏时分,夕阳犹挂天边,我与语文老师共骑电动车,穿梭在古朴的老街巷弄,这次我们的行程是到小王家进行家访。车筐内静卧着一本作文簿,这已是语文老师第三次将这个男孩的作文判定为“重写”了。
小王在班级里沉默寡言,宛如一块静默的磐石,上课时常凝视着黑板出神,字迹也东倒西歪,唯有体育课能点燃他眼中的光芒。近期,语文老师布置《我的梦想》作文,他却一字未动,还在本子上画满了让人匪夷所思的线条,结果被认为故意捣乱。
“老师,您来啦!”开门的是小王的母亲,她身着一件沾满油渍的围裙,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客厅另一边,一台旧桌子依墙而立,小王正蹲在地上忙碌,扳手紧握,零件散落一地。听到声音,他匆忙回头,慌忙收拾起散落一地的物件。
我笑道:“别躲啦,我都瞧见了!”走近一看,只见一旁地上躺着一辆被拆解的旧自行车,零件如士兵般排列得井井有条。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以细铁丝与瓶盖制成的小风车,正借着穿堂风悠然旋转。
“这是你修的?”我拿起旁边的一只螺丝刀,发现木柄被磨得光滑发亮。小王低着头:“爸爸的车坏了,我想试试……”
“岂止是尝试!”小王的妈妈递上茶水,眼神中满是自豪,“邻居家的废旧自行车,他琢磨了几天,竟然让他修好了,现在还能骑!见他父亲修理桌子时拧螺丝,他便回家绘制图纸,声称能让桌子更加稳固。”
我顿时愣住了,突然想起小王总在草稿本上画的那些奇怪的线条,当时只当是走神涂鸦,现在才明白,那是他眼里的“结构”和“逻辑”。
“瞧,这便是车链转动的奥秘。”小王突然开口说,以两枝铅笔为道具比划,“大齿轮驱动小齿轮,转速激增,而力量递减……”此刻,他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与课堂上那沉默的身影截然不同。
第二天数学课,我没有讲新课,而是让小王带了套工具到讲台。“今天我们不讲新课,我们来修修教室里的坏椅子。”我指着墙角那把晃悠的木椅,对小王说,“他知道怎么让它变结实。”
小王握着扳手的手有点抖,但当他讲解“三角形结构最稳定”时,全班同学都听入了迷。后来,我让他把修东西的过程写成日记,那些曾经歪扭的字迹,渐渐变得工整起来,字里行间全是藏不住的兴奋。
在后续修改的作文《我的梦想》中,他写道:“我渴望成为一名设计师,我想让坏了的自行车重新上路,想让桌子稳如磐石,让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用处。”作文的旁边画着辆带着风车的自行车。
语文老师向我展示了他的作文,我满心喜悦,笑对他说:“在你的世界里,只有还没被发现的宝藏。”窗外,蝉鸣似乎也增添了几分欢愉的旋律。
家访思考: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闪光点”,它们或许不在课堂,而藏在课堂之外——可能是拆解的专注,也可能是摆弄花草的耐心。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所有孩子长成相同的模样,而在于发现他们不同的价值,用尊重和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找到自信与热爱的方向。
就像那辆旧自行车,只要找对了“齿轮”,就能转动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者系浏阳市嗣同路小学教师朱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