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柔软的双肩托起幼儿教育一片蓝天— 记柴桑区贝德堡国际幼儿园园长刘子慧的教育情怀
文:桂孝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清晨 7 点,柴桑区的街道刚刚苏醒,贝德堡国际幼儿园的灯光已悄然亮起。一个纤细的身影穿梭在教室间,弯腰检查玩具摆放的角度,轻轻擦拭窗台上的绿植叶片。她是刘子慧,这所幼儿园的创办者和园长。十年如一日,她总比孩子们早到一小时。"幼儿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每一个细节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她说这话时,晨光正透过玻璃窗洒在她的肩上,将她鬓角新添的几缕白发映照得格外清晰。
第一章:从 "门外汉" 到幼教行家的蜕变
一场意外的人生转折
2013 年之前,刘子慧的人生与幼教毫无交集。金融专业毕业的她原本在银行有着稳定工作,每天穿着精致的套装,处理着繁杂的金融业务,生活按部就班。直到女儿入园时的一次遭遇,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我发现女儿每天回家都闷闷不乐,饭也吃得很少,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老师当众批评她‘吃饭慢’,还让她站在教室后面看着其他小朋友吃饭。" 刘子慧回忆道,眼神中仍带着一丝心疼,"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幼儿教育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颗懂得尊重儿童的心。"
破釜沉舟的创业之路
顶着家人的强烈反对,她毅然卖掉了婚房作为启动资金,先后赴日本、德国考察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在日本的幼儿园,她看到老师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耐心倾听每个孩子的想法;在德国,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在草地上打滚、探索自然,这些都深深触动了她。2014 年,当贝德堡幼儿园在柴桑区一片质疑声中成立时,这个 "半路出家" 的园长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规划书:园区内所有墙角均采用弧形设计,防止孩子碰撞受伤;卫生间按儿童身高分三个梯度建设,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方便使用;甚至专门设置 "情绪宣泄室",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各种可以用来发泄情绪的玩具。"这些细节都来自我陪女儿辗转 5 所幼儿园的观察。" 刘子慧说,每一个设计都凝聚着她对孩子们的关爱。
第二章:"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的实践者
把幼儿园变成 "魔法城堡"
走进贝德堡幼儿园,会颠覆人们对传统幼儿园的认知:走廊变身 "星空长廊",墙面嵌有可触摸的星座模型,孩子们可以在触摸中认识各种星座;洗手池下方藏着显微镜,孩子们可以随时观察水流中的微生物,满足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每周三的 "疯狂日",老师会带着孩子用床单搭建 "丛林洞穴",在里面进行探险游戏。"这些设计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创造‘教育契机’。" 刘子慧解释道。去年冬天,她发现孩子们对走廊结霜的玻璃窗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孩子用小手去摸,有的孩子在旁边叽叽喳喳地讨论。她立即调整课程,带着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冰晶的形状,还请来物理老师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那个不会说话的孩子
在教师案例分享会上,刘子慧总会提起小宇(化名)。这个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的男孩刚入园时终日沉默,不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直到某天,刘子慧发现他在植物角对多肉植物露出了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喜爱。此后三个月,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小宇照料那些植物,给它们浇水、施肥,还一起录制植物生长的视频。她会指着植物对小宇说:"你看,这颗多肉今天又长出了一片小叶子。" 虽然小宇没有回应,但她依然坚持着。当男孩第一次指着叶片说出 "长高高" 时,全体老师都红了眼眶。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教育者的使命是发现每颗星星独特的光芒。" 刘子慧说。如今小宇已成为小学自然课代表,对植物的热爱也一直延续着。
第三章:扛过至暗时刻的 "铁娘子"
疫情中的 "72 小时奇迹"
2020 年疫情暴发时,贝德堡正面临开业以来最大的危机:退园率超 40%,教师流失过半。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有感染风险,选择让孩子退园;一些老师也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选择了离开。刘子慧却做出了惊人决定 —— 将全部积蓄投入线上教育系统开发。"那段时间她每天工作 18 小时,亲自测试每节网课的互动效果,有时候累得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一会儿。" 教学主任王莉回忆道,语气中满是敬佩。72 小时后,"贝德堡云课堂" 上线,创新的 "家庭科学实验包" 让孩子们在家也能进行各种有趣的实验,比如用鸡蛋壳制作小盆栽、用气球做动力小车等。这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即使在家,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幼儿园在逆境中实现了 95% 的续园率。
暴雨夜的守护者
2022 年夏季特大暴雨中,洪水威胁到幼儿园地下一层的教具仓库。凌晨两点,刘子慧接到通知后,立刻赶到幼儿园,带着留守教师用沙袋筑堤。雨水打湿了她们的衣服,泥土沾满了她们的双手,但她们没有丝毫退缩。当家长们清早赶来时,看到的是浑身泥泞却笑容灿烂的园长。"价值几十万的蒙氏教具保住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第二天还能正常上课。" 园里教师说这话时,指了指墙上刘子慧手写的标语:"所谓奇迹,不过是永不放弃的另一个名字。" 在那场暴雨中,刘子慧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章:幼教改革的探索者
给家长的 "戒吼打卡表"
在贝德堡家长群流传着一份特殊的 21 天打卡表,要求家长每天记录自己 "没有对孩子吼叫" 的时刻。这是刘子慧发起的 "温和教育共同体" 项目,目前已吸引 300 多个家庭参与。"教育不仅要改变孩子,更要唤醒家长。" 她解释道,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容易情绪激动,对孩子吼叫,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她每月举办的 "父母成长工作坊" 常出现祖孙三代同堂学习的场景。在工作坊里,她会邀请心理学专家给家长们讲课,教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有一位家长分享说,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她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孩子也比以前更愿意和她分享自己的想法。
把教师培养成 "终身学习者"
幼儿园的教师书单上,《儿童心理学》《游戏力》等专业书籍旁,赫然列着《庄子》《人类简史》。"刘园长要求我们每周交的不是教案,而是读书笔记。" 青年教师李婷展示了她近期的研究课题:《如何在中班开展哲学启蒙教育》。刘子慧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幼教知识,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为此,她为教师们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考取研究生。目前,贝德堡已有几位教师考取研究生,形成了独特的 "学习型组织" 文化。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第五章:蓝天下的新梦想
那片菜园里的经济学
在幼儿园楼顶 200 平米的 "天空农场" 里,大班孩子们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拍卖会。他们用自己种植的蔬菜兑换 "贝德堡币",再竞拍周末活动的优先选择权。"这是生活教育的延伸,孩子们在劳动中理解价值交换。" 刘子慧介绍道。为了种好这些蔬菜,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播种、浇水、施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当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兑换 "贝德堡币" 时,也明白了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这个项目已入选江西省学前教育创新案例,为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借鉴。
乡村幼教的 "火种计划"
今年起,刘子慧每月都会带队前往周边乡村幼儿园送教。她特意将送教时间定在午后,"要让农村孩子也能体验我们的特色光影课程"。在乡村幼儿园,她看到那里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有趣的课程。于是,她和团队成员一起,为乡村的孩子们带去了光影课程、科学实验等特色课程。更令人触动的是,她要求贝德堡的孩子们亲手制作教具送给远方的小伙伴。"教育公平的种子,应该从小播撒。" 说这话时,她正整理着孩子们制作的 "彩虹声音瓶",瓶中的彩色砂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送教的过程中,她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路途遥远、乡村幼儿园的设施简陋等,但她从未放弃。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能为乡村幼教事业带来一丝改变。
柔软中的力量
傍晚离园时,一个小女孩突然跑回来抱住刘子慧:"园长妈妈,明天我还想听你讲星星的故事!" 蹲下身与孩子平视的瞬间,她鬓角的白发在夕阳中格外醒目。从金融精英到幼教人,从30 个学生到省级示范园,刘子慧用十年时间证明:教育的力量不在喧嚣的口号中,而在晨检时蹲下的身影里,在暴雨夜扛起的沙袋上,更在那双始终愿意托举童年的柔软双肩中。
十年来,刘子慧记录了与教师、家长、孩子的 83 次互动场景,收集教育笔记 21 万字。这些笔记里,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有教师们的成长与感悟,也有她对幼教事业的思考与探索。在学前教育日益功利化的今天,这位园长用 "慢教育" 哲学诠释了真正的教育匠心。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事业,只有用心去浇灌,才能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刘子慧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教育情怀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在她的带领下,贝德堡幼儿园会越来越好,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也为幼教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