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篇
毕业生求职故事
—尹欣然—
姓名:尹欣然
所在院系:统计学院
专业:统计学
我的求职是从迷茫中开始的,早在研一下学期,看着简历里“统计学”的专业名称,我就已经在职业规划表上画满问号。那些在自习室里推公式、跑模型的日子,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所学专业是否必然定义职业走向?带着对“可能性”的渴望,我踏上了一条看似“偏离”的探索之路——用一年时间穿梭于互联网、金融、医药、咨询等不同领域,最终我在教育行业找到了答案。
一
广撒网式实习:
在体验中拆解职业想象
我的实习策略是“头部企业 + 短期高频”:三个月小红书产品经理、一个月中信咨询行业研究、两个半月国药集团研究助理、五个月字节跳动海外产品。这些在牛客网刷题、小红书攻略里“泡大”的面试,为我打开了不同行业的大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互联网实习:我在凌晨一点跑数据改文档时,写字楼落地窗外的CBD灯火璀璨。在这里,我学会用sql抽取并分析数据,用A/B 测试分析用户偏好,用思维导图拆解产品逻辑,却在每一次下班后还要回复工作消息的时刻发现,我内心渴望的,是一种能沉淀下来将时间还给自己的生活。
金融与医药行业的实习则像两面镜子:在中信看前辈解读市场周期、政策文件,在国药集团听研究员讲解创新药研发的漫长周期,这些经历让我褪去了对“高薪行业”的滤镜。原来咨询公司的光鲜背后是频繁出差,医药市场的基础也需要有医药背景的持续钻 ——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挑战,而判断是否适合的唯一标准是——你在工作时眼睛是否会发光。
二
转折点:当教育情怀照进现实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教育实习中。当我第一次以实习教师的身份站在一所北京顶尖中学的智能教室里,看着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的学情分析——每个学生的课堂互动频次、作业正确率曲线都被精准捕捉。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室仿佛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热爱,甚至我都想在这里把自己再养大一遍。孩子们的正反馈更是我每天工作的动力,与一群天真活泼又纯净的孩子们相处,我也仿佛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充盈。对比互联网大厂的绩效考核,教师的“成果”显得如此柔软却有力量:它不是季度KPI达成率,而是用耐心等待一朵花开的过程;不是用户留存数据,而是学生毕业多年后发来的一句“老师,谢谢您”。教育不是追求即时反馈的效率游戏,而是用一代人的时光,去兑换另一个人未来的无限可能。
三
跨行业经历:
成为教育路上的独特优势
秋招时投递教师岗位,让我得到了远比其他行业多的正反馈。我也意外发现那些“偏离”专业的实习经历,反而成了加分项。面试时说起在字节跳动培养的高效沟通能力,让我能快速捕捉学生的困惑点;咨询公司锻炼的逻辑思维,帮我将复杂的知识点拆解成清晰的思维导图;甚至互联网行业的抗压能力,都让我在应对高强度工作时更显从容。最让我感动的是,师大学长学姐们毫无保留的经验分享——他们告诉我应该如何准备教师招聘、哪些学校是更好的选择,这些“过来人”的建议,让我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
四
给后来者的建议:
探索不是迷路,而是锚定
回顾这段曲折的求职路,我想对正处于迷茫之中的学弟学妹说:
1.大胆体验,拒绝“沉没成本”焦虑:短期实习是性价比最高的试错方式,3个月足以让你看清一个行业是否适合,不必担心“专业不对口”,跨领域经历反而是独特的竞争力。
2.记录细节,发现“偏爱信号”:在实习中留意那些让你投入忘我的时刻——是给同事讲解方案时的兴奋,还是解决学生问题后的满足?这些细节往往藏着职业选择的答案。
3.主动求助,前辈是活的“行业说明书”:校友群、招聘会、职场社交平台,都是获取真实行业信息的渠道。我曾在“脉脉”上私信陌生的教师从业者,他们的真诚分享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如今站在教师岗位的起点,我终于明白:职业选择从不是做减法的筛选,而是在多元体验中做加法的生长。那些在不同行业留下的足迹,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当我们带着对教育的初心,将跨领域的见识转化为滋养学生的养分,每个经历都有了独特的意义。就像母校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言,教育的本质,是用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去点亮另一个生命的无限可能。
愿每个在求职路上探索的你,都能在勇敢尝试后,听见内心深处的声音——那声音无关行业热度、薪资数字,只关于你是否愿意带着热爱,在某个领域深耕成光。
供稿丨尹欣然
编辑丨杨怡然
责任编辑 | 孙书瑜
审核 | 崔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