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也是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
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浓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
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相不远。
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一)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而《世说新语》上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规箴》,都系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
(二)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有而趣灵。”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及袁彦伯的“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晋人结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三)晋人艺术境界造谐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好一个“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庾亮死,何扬州临葬云:“理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伤逝中犹具悼惜美之幻灭的意思。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也只是新鲜自然而已。然而扩而大之,体而深之,就能构成一种泛神论宇宙观,作为艺术文学的基础。
(四)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黏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同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曰:“如此,将无归?”众人皆承响而因,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美之极,即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其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的大捷植根于谢安这美的人格和风度中。谢灵运泛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可以借来体会谢公此时的境界和胸襟。
(摘编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末魏晋六朝是文人精神上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时代,其艺术成就甚至超过汉代和唐代。
B.汉魏晋六朝以后的艺术根基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由汉魏晋六朝的各类艺术家奠定和影响的。
C.面对桓温的发问,殷浩“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回答体现的自我肯定是魏晋人人格个性的表现。
D.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的行草书法是最适宜于表现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自由心灵的艺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所表现的美与魏晋人倾向的艺术美进行对比,互为衬托,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
B.文章前三段概括出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目的是作铺垫,为的是引出后文来论说《世说新语》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C.作者宗白华认为,《世说新语》一书里存在的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特性的必选资料。
D.文末叙述谢安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一事,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晋人之美是如何体现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的论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观点的一项是()
A.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B.郭景纯有诗句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读之“辙觉神超形越”。
C.王右军既去官,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D.荀中郎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
4.请结合材料中宗白华的观点,为《世说新语》写一则简介。
5.作为人文科学的典范作品,本文充分体现了人文科学研究“求真、求新”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那杭州城里,文风渐衰,昔日的文人雅集、诗酒唱和之景已不复多见。那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多是追名逐利之徒,为了功名利禄,不惜阿谀奉承、弄虚作假。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却被埋没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然而,在这市井之间,却出了几个别样的人物。
有一个卖茶干的,姓牛,名浦郎。他本是个穷人家的孩子,自小没读过什么书,却偏偏喜欢舞文弄墨。平日里,他靠卖茶干为生,闲暇之时,便捧着几本旧书,有模有样地读起来。他偶然得到了牛布衣的诗稿,便心生邪念,冒名顶替牛布衣,四处招摇撞骗。
一日,牛浦郎来到一家茶馆喝茶。那茶馆里坐满了人,大家正聊得热闹。一个穿长衫的道:“如今这文坛,真是世风日下,那些个所谓的才子,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一个戴方巾的接着道:“是啊,真正有才华的人,又有几个能得到赏识呢?”牛浦郎听了,心中暗喜,觉得自己目名牛布衣,说不定能在这里混出个名堂来。他便凑上前去,说道:“在下便是牛布衣,久仰各位大名啊。”
众人听了,都十分惊讶,纷纷围拢过来,想要一睹这位“才子”的风采。【写茶馆热闹的场景,正为衬托牛浦郎冒名行骗的荒诞。】众人开始向牛浦郎请教诗词学问,牛浦郎哪里懂得什么,只能支支吾吾地应付着。这时,一个老者站了出来,说道:“牛先生,久闻您的诗名,可否现场赋诗一首,让我们也见识见识?”牛浦郎顿时慌了神,额头上冒出了冷汗。他心想:这可如何是好,我根本不会作诗啊。但他又不甘心就此露馅,于是硬着头皮说道:“今日我身体有些不适,改日一定为大家献上佳作。”众人听了,虽有些失望,但也不好强求。
还有一个开米店的,姓鲍,名文卿。他虽是个生意人,却心地善良,重情重义。平日里,他除了打理米店的生意,还喜欢听戏、唱曲。他结交了许多梨园子弟,与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一日,鲍文卿外出办事,路过一个戏班子的驻地。只见一群人围在一起,争吵不休。鲍文卿上前一问,才知道是戏班子里的一个小生,因为得罪了班主,被班主赶出了戏班子。那小生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班主留下他,可班主就是不肯。鲍文卿心中不忍,便走上前去,对班主说道:“这位小兄弟年纪尚小,可能是一时不懂事,您就看在我的面子上,饶了他这一回吧。”班主看了看鲍文卿,说道:“鲍老板,不是我不肯饶他,他实在是太不听话了。”鲍文卿接着说道:“我愿意替他担保,以后他若再犯,我绝不轻饶。”班主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鲍文卿的请求。那小生感激涕零,对鲍文卿说道:“鲍老板,您的大恩大德,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鲍文卿笑着说道:“不必客气,出门在外,谁还没有个难处呢。”自此,鲍文卿与那小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时常在生活上和艺术上给予他帮助。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交代杭州城文风渐衰的背景,引出市井中的别样人物,为后文牛浦郎和鲍文卿的故事做铺垫。
B.牛浦郎冒名牛布衣行骗,在茶馆被众人识破后狼狈不堪,体现了他的虚荣和无知。
C.鲍文卿开米店为生,却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与牛浦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善良品德的赞美。
D.章回体小说常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本文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7.关于牛浦郎在茶馆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浦郎听到众人对文坛的议论后凑上前冒名,体现了他急于攀附权贵、追求名利的心理。
B.众人请教牛浦郎诗词学问,他支支吾吾应付,说明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C.老者要求牛浦郎现场赋诗,是想故意刁难他,让他出丑。
D.牛浦郎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脱作诗,表现出他在困境中的机智。
8.鲍文卿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人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牛浦郎在茶馆部分,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或点出写法之妙,或揭示人物心理。请你参照这种方式,分别就“众人请教牛浦郎”与“鲍文卿仗义相助”两个方面,各找出一处有所会心的语句,并给出简单的评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有删改)
材料二:
太原王弘中[注]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选自韩愈《燕喜亭记》,有删改)
[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王弘中从吏部员外郎贬谪为连州司户参,与韩愈同贬于一地。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从二人者A行B于其居C之后D丘荒E之间F上高G而望H得异处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是干支纪日法。
B.须臾,指一会儿,与“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中的“须臾”词义相同。
C.嘉,指美好,与成语“嘉言懿行”中的“嘉”字词义相同。
D.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吏部郎是其最高长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姚鼐在描述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观察的景象时,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画卷。
B.材料二中,韩愈记述了王弘中与景常、元慧在连州开辟荒地,建造燕喜亭的过程,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改造与美化能力。
C.材料二提到,燕喜亭建成后,连州百姓认为此地的山水之美超越了连州其他地方,韩愈认为这是上天特意为王弘中准备的。
D.材料一主要描绘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材料二则侧重于叙述建造燕喜亭的过程及其意义,两篇材料都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
1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两篇文言文在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①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②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①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的最初几年。②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窗雪落炉烟直”,写出了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以窗外的雪花作室内香烟的背景,匠心独运,描绘的画面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
B.炉火映照在头上的凤钗上,凤钗显得更加明亮,词人观察敏锐,抓住了细节。
C.“催”字富有表现力,号角声似乎催促着曙色的到来,反映词人盼望天明出游。
D.“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形容服饰,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看似愉快,却给人以哀愁的感觉。
16.在李清照的《菩萨蛮》和《声声慢》两首词中,季节变化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达陶渊明顺其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哲学的句子是:“,。”
(2)《石钟山记》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钟山,在绝壁下听到的是闻人声惊起的栖鹘的惊叫声“”,和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
(3)在学习《红楼梦》“王熙凤出场”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也有运用,比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隔二十载,华语流行乐坛再次迎来“刀郎年”。《纽约时报》称刀郎“重回巅峰”,集作词、编曲、演唱、演奏、制作等角色于一身的音乐人刀郎又一次成为网络顶流,不仅给众多步入中年的歌迷带来一波“回忆杀”,也向我们提出了“刀郎现象”的命题。
称其为“现象”是因为对歌曲的讨论已经远超音乐本身,而称“重回”则是为了突出刀郎沉寂许久、“归来仍是顶流”的号召力。因为刀郎早在二十年前成名之际就成为华语乐坛听众覆盖面最广的歌手之一,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发行量超过270万张,这个数据在堪称“神仙打架”的2004年华语流行乐坛可谓A 。
在刚刚结束的成都演唱会上,刀郎演唱了一首极具个人风格的《川江号子》,四川听众对此热血沸腾,认为刀郎的表演已经远远超越了演唱会的意义,唱出了川渝人的精神力量。①随着刀郎为流行音乐开辟的“山歌”体系,②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音乐家的另一种“拾遗者”,③让高居庙堂的民间音乐与濒临成为“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重新走进更广阔的公众视野,④焕发新的生机,⑤这种选择本身已经将大众对文化认同的期待转向对文化自信的认识,⑥因而产生更深刻的文化认同。在10多年前,音乐界曾有过关于刀郎音乐俗与雅审美标准的讨论,但在这样的音乐视野面前,这些讨论与之相比已经B 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你谈谈文中画波浪线的“回忆杀”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中国相对比,美国为了维护霸权私利,将对华贸易投资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蓄意抹黑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黑白大放厥词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将拜登总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停止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停止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停止为了一已之私利裹挟世界经济,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21.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语段使用了哪种间接论证的方法来反驳“酸碱论”?请简要写出其推理过程。
“酸碱论”爱好者推崇的解释:饭后由于胃酸的消耗,血液碱化,导致了碱中毒,让人晕乎。这种说法当然不对,因为人体中有非常稳定的缓冲体系,并不会一顿饭的工夫就改变了血液的pH值,再者说,如果这个逻辑真的成立,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拿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或历史经验,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世说新语》是晋末(南朝)刘义庆撰述(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注释者为梁人刘孝标;②主要记载魏晋时期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展现了士人精神自由和个性追求;③语言生动,笔墨简劲;④是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的重要资料。 5.①求真: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背景,以《世说新语》为基本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阐释了魏晋士人的人格内涵,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②求新:这篇文章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才情,探究了魏晋时代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质,观点富有新意和启发性,表现出了理性的智慧和激情的感染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艺术成就甚至超过汉代和唐代”错。原文通过对比只是强调“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选项“其艺术成就甚至超过汉代和唐代”缺少依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是为了论证晋人之美是如何体现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的论点”错,应是为了论证“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支撑后一段观点,即“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的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为《世说新语》写一则简介,需要综合文章内容,提取本书作者、主要内容、风格和价值等信息,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由原文“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可知,《世说新语》是晋末(南朝)刘义庆撰述(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注释者为梁人刘孝标。
由原文“《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可知,《世说新语》主要记载魏晋宋时期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阐释了他们简约玄谵、超然绝俗的美学追求,展现了士人精神自由和个性追求,语言生动,笔墨简劲。
由原文“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可知,《世说新语》是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的重要资料。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归纳概括中心的能力。
求真:
由原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可知,求真的一面表现在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背景;
由原文“《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而《世说新语》上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规箴》,都系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晋人之美,美在神韵”可知,求真的一面表现在以《世说新语》为基本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阐释了魏晋士人的人格内涵,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求新:
由原文“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可知,求新的一面表现在文章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才情,是作者独到的发现和领悟;
由原文“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 ’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好一个‘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可知,求新的一面表现在探究了魏晋时代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质,认为晋人艺术境界造谐主要高在他们的“一往情深”,是一种心灵之美,或哲学的美,这样的观点富有新意和启发性,表现出了理性的智慧和激情的感染力。
6.B 7.C 8.①善良重义:主动为得罪班主的小生担保,帮助其留在戏班子,体现其乐于助人、重视情义;②平易近人:与梨园子弟融洽相处,不以商人身份自傲,展现平等友善的态度;③有担当:愿意为小生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9.①“众人听了,都十分惊讶,纷纷围拢过来,想要一睹这位‘才子’的风采”——评点:众人的追捧与牛浦郎的虚有其表形成反差,凸显当时文坛的浮躁与盲目。②“鲍文卿笑着说道:‘不必客气,出门在外,谁还没有个难处呢’”——评点:朴实的语言展现鲍文卿的善良与豁达,与前文牛浦郎的虚伪形成对比,突出人性之美。
【导语】这篇文字以杭州城文风衰败为背景,通过牛浦郎与鲍文卿两个市井人物的对比,展现了世态炎凉与人性的复杂。牛浦郎冒名行骗的荒诞,讽刺了当时文人沽名钓誉的风气;而鲍文卿的善良重义,则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期许。语言风格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对话和细节刻画人物,生动传神。整体上,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市井小故事折射社会大问题,体现了传统小说“寓教于乐”的特点。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在茶馆被众人识破后狼狈不堪”错误。原文中牛浦郎仅因被要求赋诗而“慌了神”,最终以“身体不适”推脱,并未被当场识破。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老者要求牛浦郎现场赋诗,是想故意刁难他”错误。老者的行为更可能是出于对“牛布衣”才名的好奇与验证,而非刻意刁难。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善良重义,乐于助人。面对被班主赶出戏班的小生,鲍文卿“心中不忍”,主动提出“愿意替他担保”,帮助小生留在戏班,体现其见困相助、重视情义的品格,是作者推崇的 “善”的体现。
②平易近人,平等友善。鲍文卿虽为米店老板,却“结交了许多梨园子弟,与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不以商人身份自傲,展现出超越阶层的平等意识,符合作者对“谦和待人”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③勇于担当,有责任感。他承诺“以后他若再犯,我绝不轻饶”,愿意为小生的行为负责,体现出敢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与牛浦郎的虚诈形成对比,是作者认可的“信”的体现。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众人听了,都十分惊讶,纷纷围拢过来,想要一睹这位‘才子’的风采”。
分析:众人因“牛布衣”的虚名而“惊讶”“围拢”,展现出对所谓“才子”的狂热追捧;但牛浦郎只是冒名顶替者,并无真才实学(后文“支支吾吾应付”可证)。这种“追捧” 与“虚有其表”的反差,不仅讽刺了牛浦郎的虚伪,更揭示了当时文坛重虚名轻实学的浮躁风气——人们对“才子”的崇拜流于表面,缺乏辨别能力,与开头“文风渐衰”“追名逐利”的背景相呼应。
评点要精准点出写法背后的深意。
②“鲍文卿笑着说道:‘不必客气,出门在外,谁还没有个难处呢’” 的评点答案评点为 “朴实的语言展现鲍文卿的善良与豁达,与前文牛浦郎的虚伪形成对比,突出人性之美”。
分析:鲍文卿的语言平淡朴实,没有豪言壮语,却自然流露出对他人困境的理解与包容,如“谁还没有个难处”,体现其善良本性与豁达胸怀。这与牛浦郎在茶馆中刻意攀附、虚张声势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牛浦郎的“主动凑上前”“自称牛布衣”充满功利心,而鲍文卿的助人毫无私心。
评点要凸显鲍文卿的人格魅力,寄托作者对真诚、善良等人性之美的肯定,点明人物塑造的用意。
10.DFH 11.D 12.C 13.①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②在它旁边经营的人,一个接一个,却没有能比得上这个地方的。 14.同:都描绘了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异:材料一侧重展现泰山日出的雄伟,抒发对自然奇观的赞叹;材料二通过叙述燕喜亭的建造,表达对友人品德的赞美及对其未来的期许,情感更复杂。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观照与人文情怀。《登泰山记》以雄浑笔触描绘泰山日出的壮丽奇观,通过“正赤如丹”“绛皓驳色”等色彩渲染,体现姚鼐对自然伟力的震撼与崇敬;《燕喜亭记》则记录人工改造自然的雅趣,韩愈以“谦受之谷”“君子之池”等命名,将道德理想投射于山水之间。二者均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但前者侧重自然本身的壮美,后者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寄托。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跟从那两个人一起走到住处的后面,来到山丘荒原当中,登上高处眺望,看到一个不同平常的地方。
“行”是谓语,“从二人者”是“行”的修饰语,“其居之后”是“行”地点,语意紧密,中间不断开,故在D处断开;
“其居之后”和“丘荒之间”都是地点,且句式对称,都是“行”的地点,F处断开;
“上”和“望”是两个连续而完整的动作行为,中间不断开,“得……”是“望”的结果,故在H处断开。
故选DFH。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哀叹我们的一生短暂。
C.正确。句意:他们砍去杂草,显露出排列的好树。/美好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D.“主管官吏的……”错,吏部主管的是文官的任免等事务,武官的由兵部管理;“吏部郎是其最高长官”错误,吏部的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韩愈认为这是上天特意为王弘中准备的”错误,原文“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是连州百姓的猜测,不是韩愈的观点。文中没有提到韩愈认为这里是上天特意为王弘中准备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或”,有的;“绛皓”,有红有白;“驳色”,颜色错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2)“经营于其侧”,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侧经营”;“相接”,一个接一个;“直”,比得上。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同:描写自然景观:两篇文章都细致地描写了自然景观。如材料一描写泰山日出时的云海、山峰、阳光等景色;材料二则描写了连州的丘、谷、洞、池、泉等自然景观,都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美。表达情感: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材料一通过描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泰山美景的惊叹与喜爱;材料二通过叙述燕喜亭周边自然景观的改造与命名等,体现出对这里山水的喜爱。
异:①材料一主要描写的是泰山日出这一特定时刻的动态景观,如“大风扬积雪击面。……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着重刻画了日出时天空、云海、阳光的变化,侧重展现泰山日出的雄伟,抒发对自然奇观的赞叹。②材料二则描写的是连州一片区域经过人工改造后的静态景观,像“斩茅而嘉树列,……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竣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竣之道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通过叙述燕喜亭的建造,表达对友人品德的赞美及对其未来的期许,情感更复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材料二:
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任职时,常与学佛的友人景常、元慧交游。一日,(他)跟从那两个人一起走到住处的后面,来到山丘荒原当中,登上高处眺望,看到一个不同平常的地方。他们砍去杂草,显露出排列的好树;掘开乱石,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运走秽土,焚烧枯枝。退后静观:凸起之地忽然成丘,凹陷之处豁然成谷,低洼处为池,缺口处为洞,仿佛有鬼神暗中相助。自此,弘中与二人晨往夕归,流连忘返,于是筑屋来避风雨寒暑。
屋宇落成后,韩愈应邀为其命名:山丘名为“竣德之丘”,因其隐于古时而显于今日,契合“竣”(高峻而终成)之道;石谷名为“谦受之谷”,瀑布名为“振鹭之瀑”——谷喻德行(谦逊容纳),瀑喻形貌(白鹭振翅之姿);土谷名为“黄金之谷”,瀑布名为“秩秩之瀑”——谷喻形貌(如黄金闪耀),瀑喻德行(有序流动);洞穴名为“寒居之洞”,铭记初入时的清凉;池塘名为“君子之池”,空虚时涵养美德,满溢时涤除污浊;泉源名为“天泽之泉”,因其从高处涌出而惠泽下方;综合诸景,将屋宇命名为“燕喜之亭”,取自《诗经》“鲁侯燕喜”之句,以颂其乐。
当地百姓听闻后,纷纷前来观赏,感叹道:“本州山水虽闻名天下,却无一景能比‘燕喜’。在它旁边经营的人,一个接一个,却没有能比得上这个地方的。”莫非这是天地特意隐藏,留待有缘之人?弘中自吏部郎贬官至此,沿途历经蓝田、商洛,渡淅水、湍河,临汉江,登岘山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溯湘水,行于衡山脚下;经郴州越五岭,遍历蛮荒之地、鱼龙之渊,饱览幽远瑰奇之景,本应对山水之胜习以为常。如今他却仍觉意犹未尽。古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的品德与爱好,可谓相得益彰。以智慧谋划,以仁德安居,我料他不久必将重返朝廷,成为表率。于是刻石以记此事。
15.C 16.①《菩萨蛮》中“归鸿”“残云”“雪落”等意象体现冬季的萧瑟,反映词人南渡后的孤寂与忧愁;
②《声声慢》以“乍暖还寒”“雁过”“黄花”等写秋景,传达出词人晚年的凄凉与悲苦。
③季节变化均是词人内心孤寂、愁苦的外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导语】本词上阕“归鸿声断”“雪落炉烟”的冷寂画面,与“凤钗”“人胜”的精致饰物形成鲜明对比。下阕“角声催晓”的紧迫与“西风旧寒”的萧瑟,将季节交织的复杂感受融入家国之思,展现了词人在乱世中难以排解的忧愁与迷茫。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反映词人盼望天明出游”错误。“催”字是以角声的紧迫反衬长夜难捱的孤寂,同时结合注释“南渡后的最初几年”的背景可知,此处更侧重表现词人在战乱中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内心的焦虑,而非“盼望天明出游”。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菩萨蛮》中,开篇“背窗雪落”锁定冬季,窗外雪花纷扬飘落,在这寒冷冬日里,屋内只有“炉烟直”,更显出周围环境的冷清和词人内心的孤寂。窗外有“归鸿”和“残云”,“归鸿”常常象征着远方的音信或游子的归来,而此处“声断”,给人一种音信断绝、孤独无依的感觉。“残云”则营造出一种残缺、凄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落寞。这些冬季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与词人南渡后孤身一人、漂泊无依的处境相呼应,成为词人内心情绪的外在映衬,展现出词人南渡后的忧愁和孤寂。
②《声声慢》中,开篇“乍暖还寒时候”锁定深秋,“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等意象强化了秋日的萧瑟,深秋的“急风”“过雁”“黄花”构成衰败图景,“晚来风急”呼应“旧寒”,象征晚年孤苦无依的境遇,“梧桐更兼细雨”的绵绵愁思则将悲苦推向极致,并且此词写于晚年,“满地黄花”自喻憔悴凋零,“旧时相识”的雁群勾起对亡夫、故国的追忆,季节的肃杀直接映射“国破家亡”后的精神困境。
③在李清照的这两首词中,季节变化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景象描绘,而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她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将自然季节的特点与自己的情感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冬季的萧瑟寒冷,还是秋天的凄凉落寞,都成为她表达内心孤寂、愁苦的载体。
17.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聊、奚、磔、霄、喧、浣、渔。
18.A.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一马当先、光彩夺目) B.黯然失色(相形见绌、暗淡无光) 19.①修改为“刀郎为流行音乐开辟的‘山歌’体系”;③将“高居庙堂”与“濒临成为‘文化遗产’”相调换;⑥修改为“进而产生更深刻的文化认同” 20.①“回忆杀”指的是歌迷们听到刀郎的新作后回忆起关于刀郎及作品的往事,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和情感上的深刻共鸣。②“杀”字形象的表现出“回忆”的冲击力之强,夸张地表现出歌迷被征服的感受。这一格式词言简义丰,鲜活生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前文提到“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发行量超过270万张,这个数据在堪称‘神仙打架’的2004年华语流行乐坛”,说明刀郎在当时的乐坛成绩非常突出,远远超过其他歌手,故可用“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一马当先、光彩夺目)”。“一骑绝尘”,本意是指在众多骑马的队伍里,有一匹跑地特别快,后面的骑手连他的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都看不到;用来比喻在众多竞争者中,某人或某物非常突出,远远领先于其他人。“遥遥领先”,意思是远远地走在最前面,强调领先的程度很大。“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也可用于形容在某方面表现突出。“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也可表示人或事物非常出色、引人注目。
B处:前文说“在10多年前,音乐界曾有过关于刀郎音乐俗与雅审美标准的讨论,但在这样的音乐视野面前,这些讨论与之相比”,这里强调之前关于刀郎音乐俗与雅的讨论在刀郎如今展现出的更广阔的音乐视野面前显得逊色很多,故可用“黯然失色(相形见绌、暗淡无光)”。“黯然失色”,指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形容相形之下显得黯淡无光。“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暗淡无光”,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随着”和“使”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随着”,让“刀郎为流行音乐开辟的‘山歌’体系”作主语。
③句:“让高居庙堂的民间音乐与濒临成为‘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重新走进更广阔的公众视野”中,“高居庙堂”一般用来形容地位高、处于统治或权威地位的事物,而“民间音乐”是来自民间的,用“高居庙堂”来修饰不太恰当,逻辑上不合理。同时,“濒临成为‘文化遗产’”用来形容“传统音乐”更能体现出其面临的一种状态,所以将“高居庙堂”与“濒临成为‘文化遗产’”相调换,即“让濒临成为‘文化遗产’的民间音乐与高居庙堂的传统音乐重新走进更广阔的公众视野”,这样表达更符合逻辑和语言习惯。
⑥句:“因而产生更深刻的文化认同”中“因而”使用不当,前文“从文化认同的期待转向文化自信的认识”与“产生更深刻的文化认同”逻辑递进,“进而”更能体现层次,修改为“进而产生更深刻的文化认同”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含义方面:“回忆杀”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在文中指歌迷们听到刀郎的新作后,因为刀郎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成名且有很多经典作品,这些新作唤起了歌迷们对过去关于刀郎以及他的作品的回忆。这种回忆让歌迷们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并且在情感上与刀郎的音乐和过去的经历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所以“回忆杀”表达的是这种由回忆引发的强烈情感反应。
②表达效果方面:“杀”字在这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象地表现出“回忆”对歌迷的冲击力之强。它强调了这种回忆给歌迷带来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强烈触动,仿佛有一种“征服”了歌迷的感觉,突出了刀郎音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回忆杀”这一格式言简义丰,用简洁的词语表达了丰富的含义,并且这种表述鲜活生动,符合网络语言的特点,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歌迷们对刀郎音乐的情感反应和刀郎音乐的魅力。
21.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22.归谬法。推理过程:假设“酸碱论”正确, 即饭后胃酸消耗导致血液碱化引发碱中毒,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会改变血液pH值,也应很危险;但实际上喝这些饮料并不危险,因此“酸碱论”错误。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就是把原来单句中的修饰成分变成几个复句分句或一个句组。
“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单独拿出来做目的状语或一个分句,美国的行径是“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结果是“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可以用“不仅……也”串联成复句。
变换为: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
归谬法的核心逻辑:归谬法是一种间接反驳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先假设对方观点正确,再由此推导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观点错误”。
第一步:针对“酸碱论”中“饭后胃酸消耗导致血液碱化、引发碱中毒”的说法,先假设这一逻辑是正确的——即“饮食(如饭后)能轻易改变血液pH值,进而导致危险(碱中毒)”。
第二步:基于上述假设,进一步推导:既然一顿饭就能改变血液pH值,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这类直接含酸碱成分的饮品)对血液pH值的影响会更显著,理应“变成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快速引发碱中毒或酸中毒)。
第三步:但在现实生活中,喝苏打水、碳酸饮料是常见行为,并非“非常危险”,这与推导的荒谬结论形成矛盾。
由此可反证:最初假设的“酸碱论”逻辑不成立,其观点是错误的。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的核心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拿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这句话用航海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典故,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道理:固守旧有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难以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从表层意思来看,这句话讲的是工具与目标的关系。在15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人若继续使用中世纪的地图,确实无法发现美洲新大陆。这启示我们:当追求新目标时,必须更新认知工具。就像现代人若只用传统纸质地图,很难适应数字时代的导航需求。
往深层思考,这句话更是在探讨思维创新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旧地图”象征着固有的认知框架、传统思维模式和既定的行为方式;“新大陆”则代表着未知的领域、创新的可能和发展的机遇。历史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天文革命,从蒸汽机到数字化的工业革命,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思维方式的革新。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比如传统企业若固守旧有经营模式,就难以适应互联网经济;教育工作者若坚持填鸭式教学,就无法培养创新人才;个人若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应对新问题,就会陷入发展困境。这都说明,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心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
这句话还隐含着对创新勇气的呼唤。放弃熟悉的“旧地图”需要勇气,探索未知的“新大陆”更需要开拓精神。就像哥伦布敢于质疑当时的地图,才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新纪元。这种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提倡。总之,这句话以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思想解放和思维创新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更新认知“地图”,才能发现人生和社会的“新大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写作时,开头可从日常生活现象切入,比如手机导航软件需要定期更新地图数据,引出“旧地图与新大陆”的隐喻;接着阐释引语的核心内涵——固守旧思维难以应对新挑战。中间部分可分三层:先用历史案例(如清朝闭关锁国)论证守旧的危害,再以改革开放等事例说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当代青年在AI时代的应对策略展开。结尾可升华到民族复兴层面,强调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更要保持思维更新,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立意:
1.破除思维窠臼,方见柳暗花明。
2.更新认知地图,探索未知疆域。
3.既要做传统的继承者,更要做未来的开拓者。